为什么你总是看错人 ?

2,738 views

最近常听一些已经处于企业中高层的朋友哀叹,看人看走了眼,他们因为“遇人不淑”,导致工作上很难展开。

也有女性读者在后台提问,为什么总是会遇到人渣呢?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越来越难判断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能力高低了呢?

两个角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越来越善于自我包装、自我夸大,甚至是自我表演;另一方面,我们越来越习惯以各种外在的评价体系来看人,比如毕业院校、演讲才能,以及各种光鲜亮丽的头衔、各种丰富的人生经历,等等。

我们看人最核心的一个标准应该是:德。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其中有两个,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子贡,但性格却截然不同。

就身份地位而言,颜回属于一文不名的知识分子,而子贡却是钱财万贯的商人。从资质来看,颜回沉默笃言,看似愚钝,而子贡能言善辩,聪明伶俐。作为学生,颜回既不是特别爱发问,学习能力也不强,而子贡却积极请教孔子,参与讨论,发表见解。

在我们现在的很多评价体系看来,子贡这样的学生应当更被推崇,更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颜回自然是比较容易被边缘化。

然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在他教学的过程中,他却一直在贬低能言善辩的子贡,赞扬沉默木讷的颜回。

在整部《论语》中,涉及颜回的共有17条,其中有14条全部是孔子对颜回的褒奖以及怀念。而与此相反的是,在《论语》中关于子贡的有33条,其中请教孔子的、发表自己观点和见解的达到一半,其余的则多为孔子和子贡的讨论以及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其中正面评价2条,负面评价和训诫5条。

孔子为什么要打击能言善辩的子贡,不遗余力地赞扬沉默木讷的颜回?

子贡能言善辩,利口巧辞,办事通达,有经世之才。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然而在孔子的眼中,和颜回的大智若愚比起来,子贡的“利口巧辞,能言善辩”属于巧言令色的“小智”。

颜回的自信是由内向外的,子贡的自信则是由外向内引发的,最初他只是把学习当做一种完善自我、装饰自我的手段,有着很明显的功利性,因此在他的身上有着一般“成功人士”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一方面思维敏捷、领悟性强、善于应对、为人练达,其能力确实超出常人,但一方面较为浮躁、容易骄傲自矜,容易志得意满、自以为是,很难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所以说孔子看人识人,不被外在的光鲜所欺骗,不以外在的成就论是非,而更注重个人精神层面的仁德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坚定信仰、积极而又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在他看来,“德”是一个真正君子的内核,此外的口才、能力、经历都应该在此基础上生发。

能通过表象看到本质,这正是孔子识人育人的过人之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