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云斋闲谈丨史海循“梦”之三:西方古代的“梦”世界

2020-03-29

史海循“梦”之三

——西方古代的梦世界


简云斋闲谈丨史海循“梦”之二:中国古人解梦的方法


早期梦文献与西方梦神

从历史上看,西方人对梦的关注与中国人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的地方也很明显。

古代西亚有一个善于在军事上作闪电式猛攻的帝国——亚述帝国(The Assyrian Empire)。在它之后有一个以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和空中花园著称的帝国——巴比伦帝国(Babylonia)。最早对梦进行记录的梦书就出现于这两个帝国。

那时人们认为噩梦是由恶魔和亡魂作祟引起的,那些梦书当中有不少记载就表现出国家领导人对这些噩梦的恐惧。那时还没有后世的书籍,那些梦书都刻在泥字板上,保存在公元前7世纪(相当于中国春秋前期)亚述国王修建于首都尼尼微(Nineveh)的图书馆中。这个图书馆早已经消失于岁月的风尘里,它的遗迹于19世纪中期出土,人们从中发现了很多记录梦的文献。

那些文献都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那些文字的笔画一头粗而宽大,一头细而窄小,像是木工用的楔子的形状,所以叫楔形文字。那些文字的笔画又像竹木做成的一头粗一头细的钉子,所以也叫钉头文字。它们关于梦的文献主要记录的是当时的神职人员——祭司和帝王在梦中所接受的神的命令、指示等。

中国古代主管做梦工作的神仙是趾离,外国主管做梦工作的神仙很多——神仙少了会忙不过来。巴比伦的梦神叫做玛姆(Mamu),埃及的梦神叫做瑟拉庇斯(Serapis),等等。中国和埃及的梦神都是男性,而巴比伦的梦神是位女性,可见领导班子里女性要占有一定份额。

埃及人认为做梦是神的指示,所以在宫廷里请了很多专职的解梦工作者为领导们服务。工作者们对领导的梦进行分析,把梦的情况记录在莎草纸上。莎草纸是那时埃及的主要书写材质,它的原料是古代产于尼罗河三角洲一种叫做莎草的高而坚韧的挺水植物。埃及人以它的枝干为原料做成纸张来写字——这比中国蔡伦造纸要早约3000年,当然它的质量可能会差多了——其中发生在埃及古都底比斯(Thebes)的200多个解梦记录仍然保存了下来,可以在大英博物馆中看到这些公元前14世纪的莎草纸记录。

和中国的梦神不一样,巴比伦人为梦神玛姆建有神殿;埃及人还为梦神瑟拉庇斯修有多座神殿,最著名的瑟拉庇斯神殿建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比中国黄帝的时代还早),地点在埃及尼罗河畔的古城孟斐斯(Memphis)——这就是说这两位梦神都有自己的办公大楼。中国的梦神没有大楼,甚至连办公地点也没有,仍然纯义务地为老百姓当公仆。

外国宗教中的梦

在一些宗教的文献和故事里,“梦”当然更是少不了的题材。基督教《圣经》中提到梦的篇章有七十多处。耶稣的出生也和上帝派遣使者投梦有关。耶稣的爸爸是青年木匠约瑟,和耶稣的妈妈玛利亚虽已订婚但还没结婚。上帝的使者告诉玛利亚她将怀上上帝的孩子。约瑟知道未婚妻怀孕的消息后,上帝的使者为了消除约瑟的疑虑又来到约瑟的梦中要他把玛利亚娶回家。为避免希律王的迫害,上帝的使者又在梦中指示约瑟和玛利亚带上耶稣逃亡埃及。如此等等。

被称为犹太人的智慧基因库、犹太律法﹑思想和传统的集大成之作《塔木德经》(Talmud),其中就有4篇是讨论梦的。书中的解梦人律法师希斯达(Rabbi Hisda)说过一句名言:“有梦而不解读,就像收到信而不打开。”当然,这种信怎么打开一般人都不会,只有靠说这话的人了。

佛教中关于梦的故事十分多,这些梦的故事不外乎是宣扬凡人应该相信佛法,否则必要遭受灾难和报应之类。佛经文献《杂宝藏经》记载的著名的恶生王八梦就是这样。恶生王乖戾残暴,佛祖希望把该人争取过来,让他相信佛法,就派迦栴延去具体办理。这样,有一天恶生王就做了八个梦,第一个梦梦见头上有火燃烧;第二个梦梦见两条蛇缠在腰上;第三个梦梦见铁网罩身;第四个梦梦见两条红色的鱼要吞掉他的两只脚……如此等等。恶生王醒来后心下不安,去问外道婆罗门(婆罗门是古印度的祭司贵族阶级),那个外道的婆罗门说这都是恶梦,应在王必有性命之忧,必须杀掉夫人、太子、宰相、大臣、宝象、宝驼、宝马和迦栴延,把这八种东西的血集在一起才能消灾免难。恶生王为了保命打算一一照办。

恶生王回到宫里见了夫人,内心痛苦,焦急万分。夫人见状问是怎么回事,恶生王把婆罗门的话都告诉她了。夫人一听说道:“反正我也是死,死之前我去听听迦栴延说法吧。”于是夫人果然去听迦栴延说法,听法过程中夫人把恶生王的梦和婆罗门的占梦结果告诉了迦栴延。迦栴延说:“这八个梦都是好梦啊。梦见头上有火燃烧,这是宝主国王即将进贡价值十万两黄金的王冠;两条蛇缠在腰上是月支国王将献上价值十万两黄金的双剑;铁网罩在身上是大秦国王将献来价值十万两黄金的珠缨;两条红色的鱼吞足,是狮子国王将献上价值十万两黄金的碧琉璃宝屐;……”

夫人将这些话告诉恶生王,恶生王不知道婆罗门说的有道理还是迦栴延说得有道理,但没过几天事情都一一按迦栴延所说的应验了。这样恶生王就把外道婆罗门赶出国境,皈依了佛法。

从此故事得到的结论是,要把一个国王争取过来不仅要会算命,还非有八十万两黄金不可。

传奇的赫拉克利特与他对梦的看法

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一个人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他却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兄弟,自己跑去隐居。他生性古怪,多愁善感,被称为“哭泣哲学家”;他写的文字深奥难懂,又被称作“晦涩哲人”。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公元前540年-前480年)。

比孔子小约十余岁的赫拉克利特是名副其实的富于传奇色彩的哲学家。他丢弃王位跑到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庙附近隐居起来倒不是因为他喜欢女性,相反他不仅不喜欢女性,而且根本上完全避免和女人接触。他不仅不和女人接触,他甚至压根儿连朋友也没有。他晚年的时候隐居得更彻底,他不和任何人往来,只靠喝水和吃野草度日。

这样过日子虽然低碳得很,但结果他得了水肿病。年老体弱的他只好跑到城里找大夫。但见了大夫他并不直说要治水肿病,而是问大夫能否把雨天变干燥。医生是治病的人,不是猜谜的主,结果只能干瞪眼。赫拉克利特自己想出了办法——他跑到牛圈里,想借牛粪的热力把自己身体里水肿病的水吸出来——赫拉克利特是唯“火”主义者,他认为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与万物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他有用牛粪吸他身体里的水的这个举动——结果可想而知,这些牛粪没有按他的意愿发挥作用。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说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他还有一些绝妙的言论让人不服不行,例如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王,他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应当知道,战争对一切都是共同的,斗争就是正义,世间万物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和灭亡的。”他还说,“斗争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女人始终处于和男人的斗争之中。这是很多斗争中的一个。世界就是在这样一些斗争中产生的。”这最后一个论断的精辟之处在于,“女人”和“男人”在句子中的位置并不能互换。

就是这样一位传奇的先生,他对梦有怎样的看法呢?

那时人们认为做梦是由个人的灵魂和神灵相遇产生的,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与此完全不同,他认为做梦是个人处在他自己特有的世界之中。他还认为做梦是伴随着头脑睡眠而来的普通现象,没有特异之处;而且梦中的经历没有头脑清醒时的经历那么重要。这些看法简洁而精准,即便在今天也会得到人们的赞同。

古希腊其他哲人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梦的研究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年—前37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医生,被称为医学之父、欧洲医学奠基人。他整理制作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直到现在仍然是很多国家医学生在正式就业时必须宣誓的誓言。希波克拉底对梦也有很清楚的认识,他认为梦有预示未来的作用;并且认为病者的梦可能预示将要发生的疾病。例如他认为梦见泉水或河流,做梦的人可能会出现泌尿生殖系统问题;梦见大水,做梦的人可能需要放血等。希波克拉底提出的这种梦象和疾病征兆的关系不一定准确无误,但他首次发现可以通过梦来了解疾病的动向无疑是十分正确和难能可贵的。

其后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关于梦作过这样的表述:“我们每个人——甚至是最善良的人——内在都存有肆无忌惮的野兽本性,它会在我们入睡时探出头来。”柏拉图认为睡梦中没有理智的控制,会发生很多清醒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柏拉图对于梦的看法其实已经触及到人的心理深处,与二十世纪以后弗洛伊德、荣格等提出的“本我(Id)”、“阴影(Shadow)”存在渊源关系。

而古希腊哲学家、知识全才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则对梦显然做过一番较为深入的思考探讨。他有三部关于“梦”的著作,分别是《论梦》、《论睡与醒》、《论睡眠中的预言》。亚里士多德把“梦”定义为人睡眠时大脑的活动,而不再是神灵鬼怪的作祟,这就是很大的进步。亚里士多德对梦有很多精彩的看法,让我们看看这位2300多年前的哲人是怎么说的。

希波克拉底曾从医疗应用的角度指出梦可能会反映做梦的人健康状况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梦为什么有反应身体内疾病的作用?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人在睡眠时对外界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甚至不会对轻微的外界刺激产生反应,这样身体内部的感觉就会放大,得到突显出来,从而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可能就会在梦中得到表现。这种看法的可接受度无疑是很高的。

如我们所知,历史文献中有很多梦变成了真实事情的记载,人们往往也就以为梦真的具有某些预示作用。对于梦为什么会有预示作用,亚里士多德也给出了他的解释,他认为梦中的意念可能会影响睡醒以后的行动;这样实际上是梦左右了做梦的人的意识,影响了将来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梦预示了还没有发生的事件。除此以外,对于那些说得神乎其神的应验了的梦,亚里士多德指出,一个人做的梦非常多,其中有一两个梦与后来发生的事情近似,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被誉为“拉丁语雄辩家”的罗马政治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在《论占卜术》中再次很清楚地说明这一含义:“一个人整天瞄准一个目标,怎么会一次都打不中?我们每晚都要睡觉,不被我们梦到的事少之又少;那么,梦到的事偶尔真正发生还值得奇怪吗?”

亚里士多德对梦认识的最不同寻常之处是,他发现精神病人的幻觉与一般人的幻想错觉之间,梦境与幻想的内容之间,这些东西有很多内在的相似之处;他并且指出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来源。这相当于是2000多年后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首次被涉及到。

就从上述三个方面而论,我们不能不惊叹于亚里士多德对梦的精深思考,无愧于他作为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这一称号。

历史上第一位专业的梦研究者及梦的潜意识学说

在西方历史上,第一个专心致志研究梦的专家是阿特米德鲁斯。

公元2世纪(相当于中国东汉后期),罗马占卜人阿特米德鲁斯(Artemidorus)经过漫长的时间,走遍希腊、意大利、近东等地,在图书馆和医疗机构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有关梦的古老手稿,最终写成了一部五卷本研究梦的专著OneirocriticaOneirocritica是希腊文,即“梦的解析”之义。这部皇皇巨著影响深远,弗洛伊德的名著《梦的解析》就是为表达对这位梦研究者的敬意而直接取自于该书名。

在解梦方面,阿特米德鲁斯自称曾研究过3000多个梦的案例,才积累了一定解梦的经验。他解梦有特定的步骤和程序,显得科学而井然有序。他不迷信梦书,而是根据梦者的情况灵活处理。他在解梦中重视联想,这与后世弗洛伊德的做法有相通之处。他还把个人的梦分为somniuminsomnium两种。Somnium的梦是带有深层寓意或神话含义的梦,可以预示未来;而insomnium的梦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是由日常生活情形产生的即时性的梦。

在西方早期教会中关于梦的论述没有太多有趣的内容。基督教作家、被称为拉丁神学鼻祖的特土良(Tertullian,公元150年—225年)说:“灵魂讨厌这个并非它住所的所在,所以从不安宁。”他的意思是,肉体不是灵魂的寄寓之地,做梦时灵魂会出窍,死亡后灵魂也要升天。但是灵魂并不是做梦的主体,做梦来自于上帝、魔鬼或大自然,灵魂也只能眼睁睁如同隔着玻璃门一样看着梦的发生,而没有任何办法对它进行控制。基督教思想家、罗马天主教系统的圣人和圣师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年-430年)则说:“我抓不住自己的全部。”他所说的“抓不住”,其实就是指无法干预自己做梦,做怎样的梦,梦中自己会有怎样的行为。这些都不由自己做主。圣奥古斯丁并因此而感到懊恼,因为他害怕上帝知道了他做梦的一些内容而不喜欢他。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梦科学研究中“潜意识”是一个重要概念。要追溯这个概念的来源不得不提到一个十分伟大而且有趣的人,那就是德国哲学家、科学家、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莱布尼茨生于我国清朝建立后的第三年;他和牛顿分别独立创建了微积分学说,其伟大的科学成就举世公认。莱布尼茨不像后来孟德斯鸠、卢梭、康德、黑格尔等人那样对中国人不友好,相反他表示自己发明二进制是受到中国八卦的影响。他还改进发明一种手工计算器,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

正是莱布尼茨第一次确切论述到潜在的不可知意识。他把潜意识的活动比作血液流动,认为正是它们维持着我们有意识的生活,然而我们却没觉察到。他打比方说:“(潜意识)正如住在磨坊旁的人浑然不觉它的噪音一样。”

潜意识假说通过谢林、舒伯特、卡鲁斯、尼采等学者的推动,直到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终于将它应用于梦的分析研究之中。

离奇的林肯遇刺预示梦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那些有预示作用的梦在大量的梦中只占一两个,它们只是偶尔与后来发生的事件巧合而已。我们平时所做的梦绝大多数与后来发生的事件毫无关系,但对这一点人们并不觉得奇怪;然而偶尔的一两次应验了的梦却使人们印象深刻,以至于会发出梦真的神奇莫测的感叹。

不管怎样,历史上那些真实而奇特的梦的事件确实使人兴味盎然。让我们看看其中最著名的几个例子。

最真实而离奇的梦莫过于发生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暗杀的总统林肯身上。

186411月,领导南北战争的第16任美国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当选连任,这是他继1860年竞选成功后的第一次连任。这时南北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次年(1865年)4月上旬的一个晚上,林肯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周围是一片死寂,什么也看不见;忽然他隐约听到有抽泣之声,可是却仍然看不见一个人。他起床下楼想寻找哭声的来源。到了楼下,周围的哭声打破了楼下的寂静,他顺着屋子一间一间地走过去,那些房间每间都亮着灯,房中的东西他觉得很熟悉,然而仍然一个人都没有。他感到迷惑而且有点惶恐,他一路找去,结果一直找到了白宫的东厅。

东厅里聚集着很多人,大厅当中停着一副灵柩,灵柩上面躺着一具尸体,脸上被蒙住了,看不见是谁。灵柩周围全是守灵的军人,还有很多不认识的人。

所有的那些人中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悲痛欲绝。林肯问其中一个士兵:“是谁死了?”士兵回答说:“是总统。他被刺杀了。”说完的这一刻,周围的哭泣之声骤然更加震撼而沉痛。

这时林肯被惊醒了。次日早上,他把这个梦告诉了夫人——否则永远也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梦,更别提梦中的细节了。

这一天距北方军队攻占叛军首都里士满仅仅数天时间。数天之后,叛军总司令罗伯特·李终于向北方联邦军队总司令格兰特将军投降。

罗伯特投降后的第5天(414日)晚上,林肯总统请战功赫赫但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格兰特将军(Ulysses Simpson Grant1822年-1885年)与其夫人观看歌剧《我们美国的表兄弟》,地点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就在这天晚上,总统林肯、副总统约翰逊、国务卿西华德同时被列入了刺杀计划。

演员布斯(Jogh wilkes Booth)是这一系列刺杀事件的策划人。当晚10点他很顺利地进入了剧院的总统包厢。布斯作为演员进入包厢比较方便,但除此以外还与以下两件事密切相关:一,包厢本来是有锁的,但几天前锁坏了,也没有人向上面反映找人来修理;二,负责从大厅到包厢这一段路程的巡戒工作的警察约翰·派克对戏剧没什么兴趣,所以戏一开演他就跑到别的房间喝酒去了。由此可见那时美国的安全稳定工作做得太不到位,怪不得人家说它——包厢门别说锁坏了,就是锁没坏也得打报告让上面来检查修理。更别提那个喝酒的警察,擅离重岗,玩忽职守,简直应该扣他半个月的工资。

布斯进了包厢从容地掏出枪,对准林肯头颈部位连开8枪,除了两枪没打中和一枪没击中要害外,其余5次枪击夺去了林肯总统的生命。最可恨的是,布斯开完枪又从包厢里跳到舞台上,向在场的1675名观众喊了一句最令人震撼的话,这句话是:“一切暴君都是这个下场!”

林肯于次日凌晨7时许终于不治身亡,死时56岁。在布斯策划的刺杀计划中最终遇难的只有林肯总统一人。负责刺杀副总统约翰逊的那名凶手因为懒惰并且喝醉了酒最终根本就没有出发;负责刺杀国务卿西华德的凶手倒是出发了,到了西华德家打裂了西华德一名儿子的头骨,砍破了西华德男护士的前额,打晕了西华德的女儿,砍伤了西华德另一名儿子的手并划了他前额一刀,还砍伤了一名来给西华德送信的倒霉的国务院信使,如此等等。虽然这名凶手的战绩颇丰,可是那些受伤的人中后来竟然没有一个因这次刺杀而身亡。

而林肯是确凿无疑地因刺杀而死了。他死后的灵柩正好停放于白宫东厅。

这就是著名的林肯被刺前的梦。

林肯被刺的梦看似神奇,其实也有它的原因。在历时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社会的混乱复杂可想而知;损害了南方奴隶主利益的林肯更是成了少部分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时刻伴随着死亡的阴影。此前林肯遭遇暗杀已经有两次,帽子都被子弹击落,而他侥幸得以死里逃生;直到他去世前不久,他收到的暗杀威胁信已多达80余封。在这种社会状况和背景下,林肯总统虽然勇敢面对毫不退缩,但险恶的形势难免不在他心理上留下痕迹,在夜晚做一个自己被刺杀身亡的梦也并不足为奇。

希特勒的狂妄臆想梦

梦的预示作用还体现在它对人思想行动的影响上,因此古往今来有很多受到梦的指引的实例。受梦境指引的一则吊诡故事可以从希特勒身上看得很清楚。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是最大的纳粹头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和罪魁祸首。除开这一层原因,希特勒也绝对称得上是历史上最传奇的人物之一。他行事严谨,作风正派。他不吃肉,是一名素食主义者。他口才绝佳,长于演讲;在发表演讲时他往往慷慨激昂,热情澎湃,气势宏伟,不容辩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希特勒也喜欢画画,以及建筑。他又曾下令全国戒烟;在医疗卫生工作上建立癌症报告制度;他还倡导过一场防范核辐射污染的运动,等等。除此以外,希特勒当然也具有卓越超群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作战用兵时常常与参谋大将的意见全然相左,然而结果往往大获全胜。

从个人经历上看,希特勒也是一个神奇人物,他很多次死里逃生,大难不死,堪称奇迹。例如二战爆发前不久,他在慕尼黑的纳粹党部发表演说,按惯例演说完后元首会和忠诚的老党员交换意见,可是那天演讲完希特勒突然决定提前离开。刚走几分钟,党部发生爆炸,8名老党员登时殒命,受伤者达数十人。19433月,希特勒乘坐的飞机被安放了炸弹,他从东部前线检阅完部队坐该机返回柏林,而那枚炸弹居然因为不可知的原因根本没有发生爆炸。

1944720日,在希特勒主持的一次军事会议中,一名带着公文包的年轻上校军官来到办公室参加会议。会议进行一段时间后因需要接电话,一名中尉叫走了这名上校军官,当然他的公文包就落在办公室里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希特勒的一名将军随手将该公文包挪到一张厚重的桌子下面——事后问这名将军挪动公文包的原因,他自己居然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没过多久,伴随着一声巨响的爆炸宣布了这个公文包其实是装有两枚炸弹的暗杀希特勒的工具。由于那名将军偶然将公文包挪开了,希特勒因此只受了轻伤。

那名带着公文包暗杀希特勒的年轻上校军官就是施陶芬贝格(Count von stauffenberg)。施陶芬贝格策划的暗杀希特勒是所有暗杀事件中最重大、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这一历史事件被好莱坞改编拍成了一部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片名就叫《刺杀希特勒》,于2008年在纽约首映。施陶芬贝格的暗杀行动失败后,希特勒当晚火速命盖世太保对参与暗杀者展开搜捕报复。施陶芬贝格被枪决,其同谋100多人也都全部处死。

从个人性格来看,希特勒对他自己有一种近似于狂妄的自信。他多次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经历,实际上又再次加强他的这种自信。希特勒这种“天将降大任”的自信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他年轻时的一个梦说起。

1917年,当时28岁的希特勒只是巴伐利亚步兵团的一名下士班长。那时巴伐利亚步兵团驻守在索姆河畔,这天晚上他在阵地的掩体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大堆泥土和铸铁倒下来,他被压在了下面。希特勒旋即醒了,他觉得闷得慌,不知为什么他居然从掩体里走了出来,并且越过战壕朝开阔处走去。这显然是一个暴露目标的危险而且愚蠢到极的举动。但是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觉得无法控制自己,感觉就像在梦游一样不由自主。

正在这时,轰隆隆——,敌军的炮火突然发动了进攻。他立即卧倒在地。炮弹爆炸发出巨响,仿佛把他从梦游中惊醒过来。这时他头脑清醒了,迅速跑回阵地以躲避敌人的攻击。然而当他回到阵地时他惊呆了——那里的景象面目全非,战壕已经完全被炸坏,掩体也彻底被摧毁。爆炸掀起的大量泥土堵住了入口,他们原来藏身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大坑。而他的战友们悲惨的命运可想而知。

自从这一梦以后,希特勒感到自己是上天选定的人物,并在以后的经历中不断强化对自己的过分自信。希特勒后来曾说:“我以梦游者的把握走上帝指示的路。”就是由此而来。

希特勒相信德国纳粹学者赫尔宾格(H?rbinger)提出的“宇宙冰凌理论(Cosmic Ice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宇宙到处充满着冰与火的无休止搏斗,最终将出现世界末日——让人hold不住的是,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成果正是宇宙在不断加速膨胀,诺奖委员会说“宇宙将以冰冻状态终结”——面对这种情况,希特勒宣称:“我们也许会灭亡,但是我们会带着全世界一起走。大家同归于尽。”就是这样盲目的、狂妄的过度自信控制着希特勒,以至于将一个确实救了他性命的梦非要认为是自己被赋予了神圣使命的证据。这种完全不切实际的偏执自大促进了希特勒一时的成功,而最终落下的是身败名裂、为人不齿的下场。

艺术家、科学家怎样从梦中获得灵感

除上述两种情形以外,梦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梦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中令人难以置信的神秘力量。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都需要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我们反观文明发展的历史,很多惊世骇俗的成就却是从梦中得来的。做梦显然为创造力的发挥起到了温床和催化剂的作用。

在艺术方面,以音乐为例,音乐家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瓦格纳、贝多芬、普契尼、斯特拉文斯基、茱莉亚·豪、塔蒂尼等等,都曾从梦中得来乐曲。在文学方面,不仅古今中外的大量作品中涉及到梦,而文学家在梦中受到启发进行创作的实例也无可胜数。以诗词为例,中国古代诗人常常有所谓“梦中得句”的说法,传说谢灵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张三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名句都是从梦中得来。

在科学研究上受惠于梦的事例更是层出不穷,例如爱因斯坦、高斯、波尔、庞加莱等等科学家,都有这方面的亲身经历。这里我们看看奥托·莱奥维(Otto Loewi1873年-1961年)是怎样发现神经传递的化学冲动的。这也是科学史上梦启迪科学研究的最著名例证之一。

我们知道,神经是用来传递身体内感觉的,但是这种感觉是怎样传递的呢?或者说,神经冲动是靠怎样的方式在神经纤维构成的组织里进行传导的?在莱奥维的时代已经有研究者在神经纤维传导过程中记录到了电的活动,这表明神经细胞会通过电脉冲向肌肉传递信号。但是这一看法对于神经信号传递的实际情况还有很多难以解释的地方,神经冲动的信息除了依靠电信号来传递外,是否还有别的传递方式呢?

莱奥维一直思索这个问题前后长达十余年,但始终没有想出很好的解决办法。事情到1921年复活节的前一天晚上发生了转机。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睡着了。半夜的时候,他像梦游一样开灯披衣起来,拿着笔在桌上的一张薄纸上写下了一些东西。次日早上起床,他记得昨天夜里曾记下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等他把记录的那张纸找到的时候,他不禁叫苦不迭:那张纸上的字迹太过潦草,根本无法看清写的是什么内容。

莱奥维十分懊悔而且痛苦——这是写字潦草带来的后果。他只记得写的是和神经传递实验有关的一个灵光一现的重要想法,可是现在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莱奥维神情恍惚,全无心思,整个白天都无精打采,就这样又慢慢捱到晚上。

莱奥维躺在床上痛苦地回想思索,这当然没有效果。时间缓慢地过去,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在凌晨三点钟迷迷糊糊的梦里,昨夜那个想法竟然又再次出现了!莱奥维十分欣喜,他再也不能让它白白溜走了,他立刻冲进实验室,按照梦中的实验设计开始实验。

莱奥维从卧室奔出来,然后有两只青蛙就该倒霉了——莱奥维在实验室宰杀了两只青蛙,取出它们的两个心脏,一号心脏让它带有神经,二号心脏则不带神经。他把两只心脏插上蛙心插管,并注入一些任氏液(这种液体相当于生理盐水的加强版,可以延长青蛙心脏在体外的跳动时间)。莱奥维先用电极刺激一号心脏的神经,使它的心跳减慢;随即将一号心脏中的任氏液抽出注入二号心脏,注入任氏液后的结果让他既大吃一惊又幸福不已——他观察到二号心脏的心跳像一号心脏一样也逐渐减慢了!著名的“蛙心灌流实验”就这样完成了。

蛙心灌流实验表明一号心脏由于电极的刺激而产生了某些物质,这些物质溶解到任氏液中,并且溶解到任氏液中的物质能够对第二只心脏的心跳发生减慢作用。这个实验证明了莱奥维17年前的的一个设想:神经冲动不是直接作用于肌肉,而是通过释放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

这就是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学说。15年后(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因此而颁给了他。

莱奥维梦中解决神经冲动化学传递的实验设计看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然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不是在梦中想出这一方法,任何人几乎根本不会去尝试的。原因很简单:即便有化学物质从青蛙心脏的神经末梢释放出来,它的量也是十分稀少的,也许仅仅只是留存在蛙心的肌肉内,不可能还溶入到注入的任氏液中,而且任氏液会进一步稀释那十分有限的化学物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少之又少的稀释物质,竟然能够起到足以减慢另一只心脏跳动的作用。

因此,莱奥维也只有在做完凌晨三点的梦以后才可能做这样的实验。他自己总结说:“幸运的是:在梦中预感到的东西,我没有去思考它,而是立即动手去做了。”由此可见惯势思维固然是一堵墙,而越是细致深入的思考反而可能会阻止新想法、新见解的产生。除此之外,莱奥维的梦之所以有意思还在于它头一天晚上来了,结果差点被字迹潦草的主人错失良机;而经过主人一天痛苦的懊悔和思索,第二天晚上它又再次眷顾如期而至了。

莱奥维借梦之力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是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和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梦中创立解析几何、德国化学家凯库勒(Friedrich A. Kekule18291896)梦中观察到苯环结构、门捷列夫(Dimitri Mendeleyev1834-1907)梦中发现元素周期表并列为科学史上四个著名的梦。

然而,梦影响科学文化的神秘力量完全是一件神乎其神的事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加德纳·墨菲(Gardner Murphy18951979。注意:与提出“墨菲定律”的工程师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不是同一个人)曾经研究过梦的创造潜能。他提出梦中出现创造潜能的梦主会经历四阶段创造过程,这四个过程是:(1)长期浸淫(immersion),(2)整合强化(consolidation),(3)灵感闪现(illumination),(4)检验证实(verification)。长期浸淫是指从事某项活动或研究的人的长期投入和思索;整合强化是活动或研究的对象内化到大脑意识库中;灵感闪现是经过长期投入酝酿后的恍然大悟;最后是对灵感闪现的体悟进行分析论证。

由此可见科学家或艺术家梦中的创造潜能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凯库勒说:“诸位,要学习做梦。”莫扎特说:“这一切的创造、制作,都在一个愉快活泼的梦之中发生。”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是这样与梦结缘的。

(全篇终)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