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p]—p[pʰ] ,d[t]—t[tʰ], g[k]—k[kʰ], zh[tʂ]—ch[tʂʰ] ,z[ts]—c[tsʰ], j[ʨ]—q[ʨʰ]这六对以送气为区别的音常易相混。
例:“肚子饱了”发为近似“兔子跑了”;“太好”发为近似“带好”。
2、不送气清辅音易发为浊辅音。
例:“钢”发为“[ɡɑŋ]”;“备”发为“[bei]”。
3、f[f]发为吹气音[ɸ]。
例:“饭”发为近似“[ɸan]”。
4、h[x]与合口呼、以o为韵腹的韵母、e及以e为韵腹的韵母相拼易发为吹气音[ɸ]。
例:“欢”发为近似“[ɸuan]”
5、舌尖后音zh[tʂ]发为舌面音j[ʨ];舌尖后音ch[tʂ‘]、sh[ʂ]发为舌叶音[tʃ]、[ʃ]。
例:“志”发为近似“[ʨi]”,“沙”发为近似“[ʃ ja]”
6、卷舌声母“r[ɽ]”发为[l] [ɼ]。
例:“日”发为“ [li]”、“ [ɼi]”。
将日本学生的典型声母偏误(口音)表现整理如下表:
汉语普通话声母 |
口音汉语声母 |
送气音与不送气音 |
易混,且送气不足 |
不送气清辅音 |
易发为浊辅音 |
f[f] |
[ɸ] |
h[x] |
[ɸ] |
zh[tʂ] |
[ʨ] |
ch[tʂʰ] |
[tʃ]
|
sh[ʂ] |
[ʃ] |
r[ɽ] |
[l] [ɼ] |
二、韵母方面
7、a[a]易发成舌位靠后的[ɑ]。
例:“大”发为近似[tɑ];欢发为[xuɑ̟ɲ55]。
8、u[u]易发成母语中不圆唇且舌位较靠前的[ʉ]。
例:“木”发为近似“[mʉ]”。
9、ü[y]圆唇度不够,易发成不圆唇的[i],为了将嘴唇拢圆,不自觉将舌头后移,又容易发成[iɘu]。
例:“雨”发为近似“[i]”;“居”发为近似“[ʨiɘu]”。
10、i[ʅ]常发为[i],i[ɿ]受母语影响发成u[u]。
例:“师”发为近似“[ɕi]”;“子”发为近似“[tsu]”。
11、e[ə]常发为[ɯ]。
例:“色”发为“[sɯ51]”。
12、üe[yɛ]中的e[ɛ]易丢,发成[ü]。
例:“学”发成近似“[ɕü]”。
13、发ɑi[ai]音时缺乏[a]向[i]的滑动过渡,两个元音中间有明显界限,且各占一拍。
14、iou[iou]简写为iu时韵腹易丢。
例:“九”发成近似“[ʨiu]”。
15、卷舌韵母er[ɚ]发音困难,常发为[a:l]、[ə]。
例:“而”易发为“[a:l]”或“[ə]”。
16、儿化韵发音困难,或者与前面的音节分离,或者舌尖卷不起来,儿化不明显。
例:“花儿”发为近似“[xuᴀ][ə]”或“[xuᴀ]”。
17、前后鼻韵母易混。
例:“新”和“星”,“跟”和“更”。
将日本学生的典型韵母偏误(口音)表现整理如下表:
汉语普通话韵母 |
口音汉语韵母 |
a[a] |
[ɑ] |
u[u] |
[ʉ] |
ü[y] |
[i][iɘu] |
i[ʅ] |
[i] |
i[ɿ] |
[u] |
e[ə] |
[ɯ] |
üe[yɛ] |
e[ɛ]易丢 |
ɑi[ai] |
缺少滑动过渡,元音各占一拍 |
iou[iou] |
韵腹易丢,发为[iu] |
er[ɚ] |
[a:l][ə] |
儿化韵 |
儿化韵与前面的音节分离或儿化不明显 |
前后鼻韵母 |
易混 |
18、第一声(阴平)整体音高偏低。
例:“阳光”发为“阳[guæng44]”。
19、第三声(上声)常发为升调,近似第二声;或者起点太高中间降不到底,音值近似324。
例:“请人”发为“[ɕiŋ 35]人”
20、第四声(去声)降调起点偏低或降不到底,音值近似31或52。
例:“坐车”发为“[tsuo31]车”或“[tsuo52]车”
21、轻声发不好,往往发为原调。
例:“爷爷”发为近似“[iɛ35 iɛ35]”。
将日本学生的典型声调偏误(口音)表现整理如下表:
汉语普通话声调 |
口音汉语声调 |
第一声(阴平) |
整体音高较低,音值近似44或更低 |
第三声(上声) |
发为升调,近似阳平;或者起点太高,中间降不 到底,音值近似324 |
第四声(去声) |
降调起点偏低或降不到底,音值近似31或52 |
轻声 |
轻声发不好,往往发为原调 |
(杨喆、冉启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