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云斋历史评读丨“荆轲刺秦王”:人性开出各自本色的花(上)

2020-03-10

人性开出各自本色的花

——“荆轲刺秦王”事件深度评说

(上。2014年10月写)

 

引子

易水岸边,慷慨悲歌,壮怀激昂。

秦王殿上,一击不中,遗恨千载。

“荆轲刺秦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两千多年来一直打动着无以计数人们的心。

回顾那跌宕起伏的前后经过,重温那一波三折的巨细情节,或令人心潮澎湃,仰天喟叹;或令人顿足扼腕,唏嘘不已……

然而,这一事件前后牵涉的诸多情节与人物,却很少有人仔细分析。那隐藏在刺杀事件背后的深刻人性,还鲜为人知。

“荆轲刺秦王”事件展现了哪些判然有别、良莠不齐的人性?它又能让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善与恶、生与死的感悟?让我们展开这幅纤毫毕现的长篇历史画卷。

 

  非常手段的诞生

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荆轲与秦王往日无冤、素不相识,他之所以刺杀秦王完全是受燕太子丹之托。那么燕太子丹为什么要刺杀秦王?最简单地说太子丹主要是为了报复秦始皇的欺辱。这说来话长。

先看当时的局势。秦始皇立下横扫六国、并吞天下的志向后,大军像蝗虫蚕食蔓延一样不断向东方和北方推进。在相继攻灭韩国和赵国之后,秦军的铁蹄已经濒临燕国边境。秦始皇虎视眈眈,燕国的灭亡只是迟早的事。燕国国君喜(单名一个喜字)、太子丹当然惶恐焦虑、心急如焚。这就是当时燕国面临的危急形势。

然而,如果说太子丹刺杀秦始皇的原因有十分,国家的危亡形势恐怕只占三四分。

另外六七分的原因是什么?这不得不从太子丹早年的经历说起。

曾几何时,燕太子丹在赵国当人质(那时诸侯国之间为取得对方信任,经常将本国太子送到对方国家做人质以提供保证)。而秦始皇正好也在赵国出生。幼时的秦始皇和母亲赵姬孤儿寡母、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赵国。秦始皇那时的生活充满着困苦辛酸,甚至是被威胁和追捕,以至于若干年后攻灭赵国时秦始皇还要将幼时和自己母家有仇怨的人全部活埋。

然而太子丹并不是居高自傲的人,相反他和年少的秦始皇关系很好。二人相处的具体情况已很难知晓,但秦始皇和太子丹绝对算得上有“发小”之谊。

若干年后,当年那个孤苦伶仃、吃尽苦头的孩子长大当了秦王。而太子丹却仍然在当人质,只不过地点换到了秦国。初到秦国做人质,太子丹心里或许怀有一些期待,虽然人家现在当了秦王,但他和秦王毕竟在苦难中有过儿时情谊。

可现实是什么呢?现实与太子丹的预期大相径庭。眼前的这个秦王绝看不出是以往那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他不仅不念儿时情谊,相反常常对太子丹讥笑、讽刺甚至嘲弄和羞辱。事实上秦始皇是何等人物,他哪里把一个期期艾艾的庸人太子丹放在眼里?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他要做的是并吞六国、一统天下,难道会理睬太子丹因小时候那点事和他套近乎的把戏?

太子丹虽然只有中人的才智,但他也不是逆来顺受的人。他实在忍受不了秦始皇的傲慢与羞辱,这其间或许发生了很严重的事件,或许经过了多少次的痛下决心,太子丹最后做出了出格的举动——他从虎狼之邦秦国逃回到了燕国。

虽然回到燕国,但是太子丹心里并不平静。他思忖,如何可以报复那个冷酷无情、目空一切的秦王呢?然而可悲的是,燕国国力过于弱小,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他只好忍下这口气。

而此时的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它四处出兵,侵吞诸侯,燕国也已经在它的侵略计划之中。燕国君臣都感到前途堪忧,太子丹自然更加焦虑。情况显而易见:自己在秦国本来已受到秦王的羞辱,又加之不辞而别从秦国逃回燕国。以秦始皇的暴虐无情,秦国灭掉燕国后自己将受到怎样的待遇,还用想象吗?

太子丹去请教太傅(辅佐太子的官职)鞠武。

鞠武的回答非常现实:“秦国现在地盘如此广大,实力如此强悍,它要想做什么没人阻挡得了,你就不要因为自己曾受到他的羞辱而去掳虎须了。”

然而谁都不会心甘情愿认输,太子丹也一样:“那我们总得想想办法。”

鞠武说:“再进一步考虑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到此时为止不管是太子丹还是鞠武,都还没有明确提出以非常手段对抗秦国的侵略扩张。这时秦国对燕国已经构成威胁,但整个局势还没有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太子丹所做的是请教自己的太傅鞠武——这其实正是太子丹的本性,他并不是一个胸怀谋略、能运筹帷幄的人。而鞠武给出的答案,竟然是让太子丹不要因为曾经受到羞辱去招惹那个强大的秦国。太子丹虽然不甘心,但是鞠武只是说再作考虑,并没有进一步的明确方案。

这是太子丹考虑应对秦王的最早情形。

然而后来却发生了改变整个事件进程的另一件事。秦国将领樊於期获罪于秦王,他走投无路,逃奔到了燕国。面对这个遭受敌国迫害逃来的将领,应该怎么处理?太子丹心里禁不住产生了对樊於期的同病相怜和惺惺相惜之情,他将樊於期接纳了下来。

在个性强悍霸道的秦始皇潜意识里,自己羞辱太子丹恐怕只是毫无顾忌、兴之所至的事;太子丹悄悄逃走可能也不会真正激怒他,只会骂一句“这小子居然偷偷逃走了”。说白了羞辱甚至杀掉一个人对他来说只是小意思而已,他要实现的是雄才大略的伟业。燕国也好、太子丹也好,迟早只是他并吞天下大餐中的一盘小菜;何时张嘴吃掉,按他的计划来就行。

然而得罪于他的樊於期逃到燕国,并被燕国接纳下来,这是秦始皇不能接受的。这件事显然触怒了他的神经。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秦始皇将樊於期父母宗族全部抄斩,一个不留。秦始皇的确是这样残酷暴虐,毫无人性。

再说当太傅鞠武知道太子丹接纳了樊於期,他大吃一惊。他立马向太子丹进谏:“这样做可不行。秦王的残暴是出了名的,他已经对我们燕国一肚子怒气,这都足以让我们吃不消了;更何况再听说樊将军在燕国?这不是把鲜肉主动喂到饿虎嘴里吗?即使是管仲、晏婴再世,这样的祸事也救不了!”

当然,此时如果将樊於期交还给秦国,那自然可以打消秦王对燕国的敌意,甚至还可能博得秦王的好感。然而鞠武非常了解太子丹,要把樊於期送返秦国,不管是出于同病相怜还是对各方面形势的考虑,太子丹是绝不会这么做的。因此只能另想办法了。

应该说鞠武还是有主意的,他接着说:“眼下没有别的办法,太子您可以让樊将军继续往北走,出了燕境进入匈奴地界,这样就与我们燕国无关了;这也可以缓解秦王对我们的怨怒。同时,我们再和西边的韩、赵、魏三国结盟,和南边的齐、楚二国缔约,和北边的匈奴和好,我们联合起来以后才能想办法对付秦国。”

鞠武处理樊於期的办法是可行的,这既没有加害他的性命,也摆脱了燕国在此事中的干系。不过鞠武所说对付秦国的方案,虽然看起来有理,但其实可行度极低。因为那时其他五国的领导阶层实力都很孱弱,且有几国已经被秦国攻灭或削弱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各怀心思,各国内部政治更混乱不堪,根本也不可能团结起来。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完全没有可行性的方案。

太子丹的想法又是什么呢?

请看他的回答:“像这样结盟缔约联合其他国家还要很长时间。我现在心里忧闷烦乱,恐怕片刻都等不及。而且也不仅仅是时间长短的原因,樊将军走投无路才投奔到我们这里,我总不能迫于秦国的强暴而抛弃值得同情的朋友吧,除非我死了才可以这么做。您还是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鞠武知道太子丹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下了决心的事很难改变。因此他摇着头发了一大通感慨:“专门捡危险的路走,又还希望得到安全;专门制造祸患,又还希望得到福份;没什么心计但又怨恨很深;为结交一个新朋友,又不管国家的大祸患,这真是天堂有路不去走,地狱无门找进来啊!燕国,好比大雁身上的一根羽毛,放在秦国这样的炉炭上不消一秒钟就烧个精光。秦国,是像鹞鹰那么凶狠的猛禽,它要对燕国动怒发泄仇恨,那结果还用说吗?”

然而感慨归感慨,面对眼前的局势还得想办法。不愧是太傅鞠武,他停了一下接着说:“算了不说这些,现在只有一个办法了。我们燕国有一个叫田光的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远而且勇敢沉着,我们可以找他想办法。”

田光是何许人?

他壮年时驰骋煊赫、干过很多大事;然而他也是一个有很高德行操守的人。多少年后,田光一直隐于燕国,很少抛头露面。

因此当鞠武说到田光时,太子丹隐隐明白太傅的意思是要采取非常手段。所谓非常手段,在此时此刻他们的意识里倒并不一定是直接刺杀秦王;也可能是通过劫持绑架等手段达到目的。此前太子丹或许朦朦胧胧也有这样的想法,他甚至不太公开地招募奉养有二十名壮士;但“养士”(包括壮士及具有其他各种技能的人)在当时是诸侯权势人物的普遍行为,各国公子都有,因此很难说他养士就是为刺杀秦始皇这么单一的目的。

太子丹手下的壮士能力如何呢?显然这些勇武之士并没有特别合适能独担大任的人。当然太子丹可以在更大范围寻找合适人选,然而作为非常手段他却不可能大张旗鼓公开招募。因此即便他有采取非常手段的想法,也会因找不到人选而难以付诸实践。

这是“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件中“以非常手段报复秦始皇”想法的正式出现。从记载上看,它不是太子丹的一己之见,而是由太傅鞠武明确提出来的。

 

  荆轲怎样成为重任人选

当鞠武说到田光时,太子丹明白是要请江湖侠义之士采取特殊办法。他没有做更多考虑,秦国和燕国本来隔着韩、魏、赵三国,但秦国已经攻下韩国,魏国已被秦国弄得虚弱不堪,赵国的灭亡也为时不多。赵国一亡燕国直接面临的就是秦军的铁蹄。燕国实力孱弱,请求江湖侠义之士想办法恐怕是唯一可以做的了。因此太子丹说:“我很想通过您结交上田光先生,好吗?”

鞠武的回答非常爽快:“一定遵命!”

既然提议得到了太子丹的首肯,鞠武即刻去见田光。鞠武向田光细说了燕国和太子丹目前的处境,表达了太子丹希望和他一起图谋国家大事的意愿。

田光的回答也正如他的为人一样耿直爽快:“我愿意听从太子的安排!”

二人二话不说就前往拜见太子丹。

事实表明,太傅鞠武不仅对局势认识精准,而且在关键时刻能提出可行的方案。虽然他明知太子能力有限,但并没有因此敷衍搪塞。作为太傅,他忠人之事毫不含糊,尽到了太傅的职责。注意,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这是鞠武最后一次出场。按说既然是他提出的非常方案,而采取这一方案当然还有很多具体细节需要商议确定,但是这一事件的后续过程中却再也没有出现有关他的记载。

太子丹听说田光前来,很远前去迎接。太子丹本来是个和蔼平易的人,更何况现在有大事求助于人。他没有一点架子,他在前面倒退着为田光引路;进屋后并跪下来给田光擦拭座位。双方坐下来后,太子丹屏退左右,起身再次向田光施礼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现在形势危急,还请先生能帮忙想想主意。”

当鞠武前去找自己时田光已知道鞠武和太子的意图。不过他思量此事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即自己现在年龄太大了,实在难以完成这么重大的任务。太傅鞠武和田光认识,他肯定知道田光已老。他请田光并不一定指望他亲自出马,而是知道他一定能想出办法。

田光是侠义之人,他也许痛恨于秦国的暴虐扩张和对弱小国家的欺凌,或者同情于弱小国家的悲惨命运,因此他非常愿意达成太子和太傅的这个心愿。他仔细考虑此事,想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

在见到太子丹时田光说:“好马壮年力盛时,一天跑千里以上没问题。但衰老以后连很差的劣马都能跑在它前面。太子您听说我年轻时干过大事,但岁月不饶人,现在实在不能为国家大事出力了。不过您别担心,我有个比较年轻的朋友叫荆轲,您可以安排他完成这项重大任务。”

太子丹本来有些失望,但听说还有合适的人选,因此马上问道:“我很想通过先生您结交上荆轲,好吗?”

田光一如既往地爽快:“我肯定能引荐到位。”

田光说完就站起身来,急忙出去找荆轲。太子丹也赶紧起身,把田光送到门口。太子丹还是有些放心不下,采取非常手段必须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稍一走漏风声,秦王有所戒备就会万无可能。因此他又对田光嘱咐道:“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都是事关国家存亡的大事,千万不能有所泄露。”

田光恭敬地弯下身笑着说:“请放心好了。”

为显示自己已经老态龙钟,田光弯着腰驼着背去见到荆轲。他和荆轲虽然年龄差距较大,但相互很熟悉,因此他开门见山地对荆轲说道:“燕国人都知道我们俩关系好。承蒙太子丹告诉我燕国和秦国形势危急,太子丹听说我年轻时干过大事,希望我想想主意,但是他不知道我已年老,身体精力都不行了。我不把你当外人,已经把你推荐给太子了。请你去见见太子吧。”

以田光和自己的关系,荆轲听了以后并没有推辞:“愿意听从你们的安排。”

但是这时田光却突然说:“年长老成的人做事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太子对我说‘我们谈论的都是国家存亡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说明太子还是有所疑虑啊。为人做事让别人有疑虑,这并不是有节操的侠义之人。”

其实在前去拜见太子丹和荆轲的路上,田光早已经盘算好了。以他对荆轲的了解,劫持或绑架这样的非常任务荆轲是有能力胜任的,但是要完成这一任务还需要克服太多困难;且执行这一任务首先需要把生死置之度外。凭自己和荆轲的关系,向他提出这一请求他应该不会拒绝,但这毕竟是过于重大的事项,只要稍有退缩就不可能完成。荆轲能否在整个环节中自始至终完全投入去执行任务呢?如何能有一股激励他的强大推动力,使他面对再多困难也不会摇摆犹豫?

田光想到,正好太子丹嘱咐他不要泄露秘密,何不就借这个契机,以自己的一死来激励荆轲?现在暴秦肆虐,攻城略地,凌弱欺小,令人愤慨。我田光不敢说一世光明磊落,但绝没做亏心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能因此成就一番大事,我也就死得其所了。

田光心下主意已定,就开口对荆轲说道:“请赶快去见太子吧,就说我已身死,绝不会泄露秘密。”说完突然拔出长剑,刺向自己的脖子,刎颈身亡。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也让荆轲感到吃惊,他没想到自己的忘年之交田光先生竟然如此说一不二,让人毫无思想准备。人死不能复生,荆轲更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朋友,然而这种了解却来自朋友突然的身死。荆轲知道,这一死当然也包含了田光对自己的激励。

荆轲前去见到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死,并将田光的话转告太子丹。太子丹一听大吃一惊,当时跪倒在地上,悲恸欲绝。他朝田光先生所在的方向跪拜叩首,他用两膝在地上摩挲爬行。的确,太子丹的悲痛是真切的。正在他束手无策的时候见到田光先生,事情刚刚出现一线曙光,以后大小事情也可以和田先生商讨请教,哪知道田先生竟然如此刚烈!一共只见到田先生一面,谁知这一面竟成永诀。而且,田先生竟然是因为自己的一番话而毅然自刎的。太子丹心情沉重难担,这里面既有对田光的崇敬和哀悼,也有对自己的责备和悔恨。

过了好久太子丹才说道:“我之所以嘱咐田先生不要泄露,只是想办成大事。现在田先生竟以死来表明他会坚守秘密,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田光,是整个“荆轲刺秦王”事件中死去的第一个人。他的出场时间很短,所作所为也很突然。从这简短的言行中我们能看到他忠人之事,不计个人得失,把荣誉和侠义看得比生命还重。在“荆轲刺秦王”的整个事件中没有人有如此爽快耿直的举动了。田光的品格真可谓磊落坦荡、光风霁月。

田光先生死得如此突然,也让人感到遗憾和可惜。假如他选择活下来,与太子丹等人共同商议,一起出谋划策,是否会使后面的刺杀事件进行得更顺利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田光突然自杀?这些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当时荆轲坐定下来以后,太子丹再次起身对荆轲双膝跪地行顿首大礼。太子丹此时心情悲痛,加之荆轲是经两重引荐而来,因此尤其客气。他对荆轲说道:“田先生不知我才能不足,让我得以和您相见,并冒昧向您说明情况,这是上天哀怜我们燕国,没有完全抛弃我啊。”太子丹接着向荆轲详细述说燕国的形势:“秦王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他不把天下之地全部占为己有,不把天下之人都全部收归为自己臣下,他是不会满足的。现在秦国已俘虏韩王,占有了他的全部土地,又大举出兵往南攻打楚国,往北逼近赵国。秦国大将两路夹击,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大将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赵国哪里抵抗得了?赵国一破,称臣于秦王,秦军直达燕境,我们就大祸临头了。我们燕国国小力弱,好几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就算全国所有人都参战,也不足以抵抗秦国的进攻。其他国家都害怕秦国,也不敢联合起来。我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是,如果能有大勇之士,假装代表燕国到秦国出使,带上割让土地的大礼为诱饵,这样才可以接触到秦王。”

太子丹停了一下接着说道:“接触到秦王以后如果能劫持到他,让他把侵占诸侯的土地都归还给各国,就像四五百年前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这就是上上之策了!如果实在劫持不了,就把他刺杀掉。这样,秦国的大将在外拥有兵权,而国内却群龙无首,内外之间必定引起混乱和争斗,这时我们其他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打败秦国了。这是我的最高愿望,但是找不到合适可以委托的人,谨请荆先生您帮助考虑。”

这是太子丹第一次详细、明确地陈述他的想法,提出他的方案。然而从此前的记载来看,太子丹并不是成竹在胸、很有头脑的人。此时记载上没有了太傅鞠武的身影,太子丹的这番考虑不知是否为鞠武所设想。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荆轲听了太子丹这番陈述后的表现却完全出人意料。

他先是毫无反应,一直没有回答。直到过了很久,他才说道:“这是国家大事,我才能有限,恐怕不能承担重任。”

太子丹听到这个回答当然感到诧异,荆轲是田光先生推荐的,田光先生说可以找他完成这项重要任务;而且田光先生也已经以死明志。为什么荆轲先是不置可否、默不作声,继而又予以推托拒绝呢?荆轲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前有田光先生的磊落坦荡、光风霁月,到荆轲这里却默不作声、犹豫推辞。我们确实难以理解荆轲此时的心理。

不过太子丹好不容易才通过田光找寻到荆轲这棵救命稻草,他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他又上前跪在地上向荆轲行顿首大礼,一再恳求荆轲不要再推辞。

这样以后荆轲才终于点头了。

要找到一个能担大任的人太难了。太子丹孤注一掷,别无人选,荆轲现在已经同意就不能让他反悔了。从这时起,太子丹以最高的礼遇“上卿”规格对待荆轲,请他住在最好的房舍里,每天到荆轲住的地方拜访,带上最珍贵的饮食请荆轲享用。太子丹还时不时奉上奇珍异物,至于车马美女荆轲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所有这些都是太子丹为表明自己的诚心,希望荆轲能够满意。

 

  踏上征途前的准备

太子丹一直以最高的礼遇款待荆轲,生怕他有所反悔。然而时间一天一天流逝,转眼过了很长时间,荆轲却一直不再提出使秦国的事。太子丹焦急地忍耐着。他没有催促。荆轲是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果他有半点不高兴自己的全部计划就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终于外面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秦国大将王翦、羌瘣已经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俘虏了赵王,几乎占有了赵国的全部土地。大军挥师向北,准备攻打燕国,部队已驻扎在燕国南部边境中山一带(今河北中部)。赵国国君被秦军俘虏,流放到房陵(今湖北十堰南)。赵国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跑到代郡(今河北蔚县),成为流亡政府的首领,从公子嘉变成了代王嘉。流亡政府兵残将少,后来派使者到燕国希望与燕国建立联军。燕国考虑到一个流亡政府对自己没什么不利,双方联合多少可以增强力量;而且太子丹很可能对被秦亡国的代王嘉抱有同情,于是也就同意了代的请求,和代国建立了联军。

在秦国攻破赵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不了解荆轲的心理状态究竟是怎样的。他似乎并不着急,每日看起来若无其事,对荆轲的侍奉来者不拒,只管享用。这个荆轲,和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田光比起来确实形成巨大的反差。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没有人能知道。难道一个侠义之士,要在吃喝玩乐上得到充分满足以后才出发上道?

太子丹已如热锅上的蚂蚁。眼下秦军兵临燕境,形势危急,刻不容缓;而担负大任的人连出发的打算都还没有。太子丹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既恐惧不安又心急如焚。他实在忍不住了。

他终于向荆轲提出了请求:“秦国大军早晚之间就渡过易水了。秦军打来,那时我虽然愿意像现在这样长久地侍奉先生,但怎么能办得到呢?”

此时荆轲的回答是什么呢?他说:“太子您不说我也打算行动了。”这个荆轲,倒真能说便宜话。这是要故意装作成竹在胸吗?

荆轲接着说:“不过现在这样去没有能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无法接近秦王。那樊将军为秦王所通缉,秦王悬赏黄金一千斤,封邑一万户。如果带着樊将军的首级,再带上燕国肥沃之地‘督亢’(今河北涿州等地)的地图,表明愿意把这些奉献给他,秦王一定会高兴召见我。这样我才能展开行动。”

看来荆轲在吃喝玩乐时也动了一点脑筋,他至少考虑了要以两样东西博取秦王的信任和接见。然而这一要求实在让太子丹犯难。督亢地图倒马上可以准备,只是要樊於期将军的首级实在太过残忍。太子丹说:“樊将军本来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来投奔我,我不能为我个人的考虑而伤这位长者的心啊!还是请先生考虑其他办法吧。”

荆轲没有再向太子丹要求,他知道太子丹不会那样做,太子丹下不了那个心。然而怎样才能得到秦王的召见呢?单凭一张督亢的地图可以吗?荆轲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仍然需要樊於期的人头。

此时荆轲听了太子丹的话到底是怎样想的呢?他是否是在考虑以下问题:

以非常手段对付秦王有为燕国存亡着想的因素,但主要是为洗雪太子丹当年受到的羞辱。我们去秦国其实是以身赴死,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情况显而易见,如果劫持秦王成功,秦王答应归还诸侯的土地,但是事后我们如何脱身?以秦王的残暴,他会放过我们?如果劫持不成功,转而把秦王刺杀掉,秦国上下的文臣武将会眼睁睁让我们离开?要是情况更坏,既没劫持成功,也没刺杀掉秦王,那必然当时就会被秦王施以刀斧,身首异处。太子丹不忍心樊於期的人头,然而我们的人头就不是人头吗?

难道,此前很长时间荆轲是在考虑这些吗?

他当然可以这样考虑,但是这就远非一名侠义之士所为了。

又或者荆轲此前不动声色是一直在等待时机?或许他认为只有在秦国攻灭赵国、兵临燕境之后,燕国迫于严峻的形势派出使者求降才不会使秦王怀疑?然而太子丹第一次和荆轲见面时已经表明将以重利诱惑秦王;而且秦王已经悬赏樊於期的人头黄金一千斤,封邑一万户;荆轲如果需要樊於期的人头,早迟又有什么关系呢?就算荆轲认定时机必须等待秦国攻灭赵国以后,然而他又为什么不告诉太子丹?在那拖延耽误的很长时间里,难道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吗?

荆轲,确实是一个难以猜测的人。

不管怎样,现在的荆轲是将刺秦行动提上日程了。

然而怎样才能得到樊於期的人头?荆轲自有他的办法。一天他私下去到樊於期的住所。他对樊於期说:“秦王的所作所为实在太残酷了,您的父母家族全被杀尽。现在又听说悬赏您的首级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您是怎么打算的呢?”樊於期不听便罢,一听此言禁不住仰天长叹、声泪俱下:“我每次想到我的遭遇都痛彻骨髓,但是却想不出办法!”一个武将,有的是一身勇力和气概,但是却没有办法和策略对付自己的仇人。荆轲说:“我现在有一个办法可以解除燕国灭亡的祸患,又可以为将军您报仇雪恨,您想听吗?”樊於期立马上前一步,急问荆轲:“您说怎么办?”

荆轲说道:“我希望能拿着您的首级去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接见我。等到接近秦王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以匕首直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您的仇报了,太子受到的耻辱也了结了。您同意我的想法吗?”

果然不愧是勇武之人,樊於期心下激愤,他把一边的衣服脱下露出肩膀,一只手紧抓住另一只手的手腕慨然说到:“想到秦王对我做的恶事,我日日夜夜牙齿咬得咯咯响,愤恨得心都碎了。现在终于听到有这样的好办法了!”说完,抽手拔剑刺向颈部,自杀而亡。

樊於期是整个“荆轲刺秦王”事件中死去的第二个人。樊於期行为很少,从他很少的行为中能看到他的豪爽耿直。他甚至没有丝毫考虑荆轲提出方案的成败几率,只听说需要自己的人头便慷慨自尽。

“刺秦”的行动还没有踏上征途,已经先付出了两个生命,而且是两个豪迈耿介的生命。

太子丹听说樊於期身死,快马跑到樊於期住处。他趴在樊於期身体上痛哭流涕,十分哀痛。看得出,这哀痛里有对樊於期猝然自尽的惋惜;也有同为受秦王凌辱者之间的怜悯和哀伤。

然而斯人已死,不可复生。太子丹和荆轲让人将樊於期的首级取下装起来,并用小匣子密封,以备荆轲携带上路。

在此之前,太子丹到处求购天下最锋利的匕首。这次行动自然只能用最短小的武器,显眼的武器无法带上秦王大殿。匕首可以很锋利,且便于携带,是很合适的短兵器。经多方寻找,最后太子丹以黄金百斤购得赵国铸剑专家徐夫人的匕首。拿到匕首以后太子丹又让工匠用毒药对其进行焠炼,使得匕首的毒性达到只要见一点血就足以致命的程度。这都是为刺杀秦始皇并使其一招致死做准备。由此看来,“刺秦”的目的或许先前表述得比较委婉;或许根据目前的情况发生了改变。现在,劫持秦王要求归还诸侯土地是次要的,刺杀秦王成为此行的主要目的。

既然樊於期已死,荆轲所要的人头已经具备,荆轲应该是可以行动了。太子丹备好了督亢的地图,就要送荆轲出发。可能为了让荆轲多一个同伴,有所照应,太子丹找了一个勇武之士和荆轲一路同行。这就是燕国勇士秦舞阳,他十三岁时就敢杀人,人们见到他都很害怕,不敢正眼看他。太子丹选定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各方面情况都表明现在是出发的时候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另一件事。

荆轲,刺秦行动的主角,现在又没有动静了。荆轲在做什么呢?原来他在等另一个人和他一起去“刺秦”。但是这个人似乎住得很远,一直没有来,而荆轲已经为他准备好了行装。

看起来此前荆轲曾去找过这个人,请他一同前去,并且这个人至少没有拒绝,甚至可能答应过,否则荆轲用不着为他准备行装。

那么,荆轲去找的这个人又是谁呢?既然荆轲请他一起去完成刺秦任务,他为什么又不把这个人的姓名和情况告诉太子丹呢?

荆轲,真是一个无法猜测的人。

就这样等待了一段时间荆轲还没出发,太子丹觉得实在不能再拖延时间了。太子丹心下猜测,是不是荆轲心里有所反悔?在这即将出发的最后关头不会再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吧?他因此再次去请求荆轲:“时间不多了,荆先生您打算动身了吗?要不我先派秦舞阳出发吧。”

荆轲听到说先派秦舞阳出发,知道太子嫌他太慢了。他发怒呵斥太子丹:“用得着这么催促吗?只想着怎么去,不想着怎么回,那是卑鄙的小人所为!我之所以在这儿没出发,是等我的同伴一起去。现在太子您认为我拖延时间,那我现在就告辞诀别吧!”

荆轲说完气话果真收拾东西准备出发了。

荆轲的话表明他已经决定踏上征途了,否则他不会生气。然而他说“只想着怎么去,不想着怎么回,那是卑鄙的小人所为!”难道荆轲一直在考虑的,是刺秦以后怎么脱身返回吗?他此前看起来若无其事、不动声色,是在思考安全的脱身办法吗?他现在在等待的那个人,也是为了提高安全返回的系数吗?

荆轲的这些行为,确实很奇怪。

从荆轲的这段回答来看,他等的这个人应该是为刺秦以后的脱身返回考虑,否则他不会在这时说出来。而他等的这个人呢,很可能此前没有拒绝甚至答应过,而后来改变了主意。所谓这个人“住得很远”,并不能作为不来的理由,因为如果真的愿意来他可以早点出发;而事实上直到荆轲和秦舞阳上路以后这个人都一直没有现身。

荆轲等了这么长时间,而这个人一直没来,可能荆轲也不再抱什么希望;否则以他擅于盘算的头脑不会说出这样的气话:“那我现在就告辞诀别吧!”

 

  殿上决斗

事实上出发之前太子丹等还对入秦以后的行动作了比较周密的策略安排。不清楚这些策略安排是太子丹本人还是荆轲亦或是其他人提出确定的。这些策略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荆轲和秦舞阳前往秦国是以燕国使臣的名义,要向秦王表明燕国国君愿意投降称臣,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就是来向秦王表明燕国的诚意;而不是单纯地由荆轲和秦舞阳向秦王献上这两件东西。

第二,荆轲和秦舞阳到了秦国以后,通过某些方式(比如重金财物)博取秦王身边近臣的信任,以便通过此人进行引荐,荆轲和秦舞阳因此能够安全顺利地走上秦殿接近秦王;而不是作为使臣直接贸然上到秦殿去。

配合这两方面的策略,太子丹准备了价值千金以上的财物,届时将由荆轲和秦舞阳携往秦国。

现在终于等到出发的时刻了。

太子丹和知道此事的门客都去送行了。其实前去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一行动必须保持高度机密。送行人员包括太子丹的少数几个心腹门客,还有荆轲的一位朋友——“筑”(当时流行的打击弦乐器)演奏家高渐离。

太子丹和大家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带着白色的帽子。白色,是丧服的颜色。的确,荆轲和秦舞阳此去秦国,作为他们个人的生命当然凶多吉少。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此行担负的重任。这重任不仅包括太子丹、樊於期的个人恩怨,也包含燕国的生死存亡,甚至天下各诸侯国的命运。此行,还包含了田光和樊於期两人预先付出的生命代价。刺秦运途如何,全在此孤注一掷。如此多的责任和情感全都寄托在荆轲和秦舞阳身上,使得此时此刻所有人的心情都越发沉重难当。

大家到了易水边上。太子丹郑重地祭神,然后为荆轲和秦舞阳饯行。高渐离带来了他心爱的乐器——“筑”。这是一种像筝的乐器,有十三条弦。右手用竹尺一样的东西击弦出声,左手按弦演奏。高渐离就在易水边上坐地,动情而投入地演奏起来。其声苍凉激越,催人泪下。荆轲依着筑声的节奏唱歌,发出悲壮凄婉的声音。大家都听得泪流满面。

按常理,太子丹肯定会为荆轲和秦舞阳郑重送行,这表示他托付重任的严肃态度,也反映出他对此行成败难料的焦灼心态。荆轲呢?作为主人公的他此时在想些什么?我们不知道此时此刻他确切的心情,但是他悲壮凄婉地唱歌了。他显然为这种气氛所感染,甚至或许为自己舍身赴义的精神感动。相比于田光等的慷慨坦然甚至一笑赴死,荆轲在这场告别送行上的表现难免让人感到矫揉甚至有些煽情。像田光这样的“节侠”,绝不会在自己的送行会上唱歌来调动现场气氛;就是有切齿之恨的樊於期,也不会凄然悲歌使送行者怆然泪下。从一个狭义之士的角度,我们确实不知道荆轲依着筑声而唱歌,甚至发出“悲壮凄婉”音调的含义。荆轲,似乎不像一个侠义之士的慷慨豪迈;更像一个易于触景生情、敏感伤怀的多情才士。

送行会上还有这样的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歌的人其后又发出慷慨激昂之声。听到这样的歌声,大家都怒目圆睁,头发上竖顶起了帽子。

然而我们不确切知道唱这两句歌的是谁,从意思上看似乎是荆轲感慨自己此去再难返回燕国,但是他应该不会自称为“壮士”。如果说是太子丹的门客,在送行之时似乎不会说“一去不复还”这么直白甚至不吉利的话。从内容上看唱这歌的也许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事实上他很善于一边击筑一边悲歌(参见后文),然而从叙述行文上看却又不像是高渐离。至于太子丹和秦舞阳,以其性格也不适合在此时唱此歌。总之这两句歌词大而化之读一遍似乎说得过去,但仔细推敲分析就难以站住脚,它更像是后来写书的人根据当时的情形加上去的(中国历史记载中常出现这种情况,例如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前唱的那一首歌,两人既然都已饿死,那首歌如何能记录下来?这显然是后人所写,假托在前人身上的)。

不管怎样,在经过了送行会的感情宣泄以后,荆轲跳上马车,连同秦舞阳驶往秦国的方向,再也没有回头。

在路上非只一日,荆轲和秦舞阳各怀心情终于到了秦国。

秦王有一个宠臣叫蒙嘉,官居中庶子(中庶子是国君、太子等的侍臣)。荆轲用价值千金的礼物拉拢蒙嘉,和他搭上了关系。最终蒙嘉得以向秦王转达荆轲他们的话:“面对秦军的强悍和大王的威风,燕国国君心惊胆战,不敢抵抗,自愿全国投降称臣。他们会像诸侯对待天子一样给大秦上贡,他们只希望能够留下他们祖先的宗庙,延续祭祀的烟火。燕王惊恐不安,不敢亲自前来,谨此斩下樊於期的首级,并把督亢的地图献上。这两样东西分别装在匣子里密封好由使臣带来。燕王还在朝廷上举行了拜送仪式,派出两名使者荆轲和秦舞阳向大王报告。这两名使者现在就住在微臣舍下,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微臣都已查看,真切无假。恭喜吾王并请大王举行仪式接受燕国的投降吧。”

秦王虽然逞强好战,但是既然有甘愿拜服脚下者何乐而不为?因此听了蒙嘉所说甚为高兴。确实,在六国中燕国的实力也就比垫底的韩国稍强一点而已,同样孱弱得不堪一击。现在大将王翦已攻灭赵国屯兵燕境,虎视眈眈注视着燕国,燕王见大事不妙,为保个平安趁早来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秦王此刻是否还记得若干年前那个受不了自己侮辱而逃跑回去的燕太子丹呢?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他已经没有很确切的印象了,这些事在他思巨虑宏的头脑中太细碎了。事实很清楚,自己以霸气雄才威震天下,天下诸侯都远近来服。此时,没有人会怀疑这两个燕国来使怀有别的居心。此时,没有人会想象胆敢有人图谋不轨。因此秦王即刻传令下去,择定日期在咸阳宫举行隆重的九宾仪式接见燕国使者,要求全体官员着正装出席。

到了接见这一天,荆轲和秦舞阳早起进行准备。秦舞阳似乎略显忙乱。这天的安排是这样的:接见时正使荆轲捧樊於期首级走前,副使秦舞阳捧督亢地图走后。那把锋利无比、毒性剧烈的徐夫人制匕首,就卷在地图的最里面,而地图则在秦舞阳所捧盒子之中。按照这种情况,“刺秦”的事先部署应该是,上了大殿到达秦王面前,荆轲先打开盛樊於期首级的匣子,请秦王查看;再由秦舞阳打开他手捧的盒子向秦王展示地图。在地图将要全部打开时,荆轲突然抓出藏在地图最里面的匕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秦王展开行动。或许荆轲和秦舞阳在心里不知把这一场景默想了多少遍;甚至他们二人也可能为默契配合而暗自演练过很多回。

截止到目前,荆轲到达秦国后的表现都是有成效的。

秦王在大殿上接见燕国来使的时辰到了。

荆轲和秦舞阳手捧各自的匣子进入秦宫大门。果然不愧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宫内排场气势十足,两边威武的卫士和漫长的仪仗队望不到头。走在甬道上的荆轲和秦舞阳向着远处的大殿一步一步行进。

然而这时候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秦舞阳,这个13岁就敢杀人的勇武之辈,看到甬道两边全副武装的卫士;看到那长长似乎没有尽头的甬道,一股莫名的恐惧从内心深处升起。很奇怪,两旁的那些卫士似乎都在盯着他的盒子看,他们假扮的使者身份已被人发现,他们似乎已经发现他的盒子里放着世上最锋利、毒性最强的匕首,两旁卫兵的方天戈矛就要一齐向他刺来……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冷汗涔涔,头晕目眩。他努力克制,努力克制……

到了大殿的台阶下,这里离秦王更近了。一抬头已经可以看到端坐于大殿之上,盛装朝服、威风凛凛的秦王,两旁则是群臣列坐其次。秦舞阳,他怎么会走入这铜墙铁壁像棺材一样的秦宫?他怎么能挑战那个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秦王?他怎么敢刺杀那掌握有天下最强悍大军的首领?然而此时他已经被推到刀斧阵前,再无退路,一切马上就要发生……秦舞阳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恐惧,他面色苍白,脸部和大腿肌肉抽搐颤抖起来……

殿上的大臣都大感惊异。他们见过各国多少使臣,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一般都是一幅淡定沉着、面无表情的样子。燕国派来的使臣怎么是这样的?

走在前面的荆轲发现群臣诧异,转身才发现秦舞阳被吓的窘态。荆轲当此危急关头,却能够显得沉着镇定。他回头朝秦舞阳一笑,走上大殿向秦王谢罪说:“北国边陲的乡野之人,没见过天子的威风,所以被吓得心惊胆战。请大王稍微宽容他一下,好让他把这次出使任务完成吧。”秦王说到:“他既然被吓得无法上殿,就由你把他的地图拿上来吧。”

荆轲答应完毕,放下盛樊於期首级的匣子,走下大殿。他将秦舞阳手拿的地图盒子打开,取出地图走上殿来。秦王在几案后席地而坐,荆轲就在几案前跪坐于地,恭敬地将地图呈送到秦王面前。秦王接过地图放在几案上慢慢打开。地图将要全部打开时,那把锋利的匕首赫然出现!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右手抓起匕首,左手拽住秦王衣袖,右手的匕首直刺秦王。

这是酝酿了多少时间、倾注了多少期盼的一刺啊!这是凝聚了多少怨恨、饱含了多少血泪的一刺啊!

然而可惜的是,荆轲和秦王之间由于隔着几案有一段距离;而秦王见势不妙猛地往后一躲,匕首的长度有限,这一刺并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得大惊失色,本能地从地上一跃而起。只听得“刺啦啦”一声,被荆轲拽住的秦王衣袖撕裂了。荆轲手里除了撕裂的半截衣袖外没有能够拽住秦王的东西了。

秦王已挣脱荆轲,转身就往后跑。他一边跑一边伸手拔剑,但是情急之下剑怎么也拔不出来。原来那把剑太长,他抓住的是剑鞘而不是剑柄,如何能抽出宝剑?秦王在前面跑,荆轲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是形势危急、殊死搏斗的较量,秦王心理自然也慌张,他一边奔跑一边试探着从剑鞘往上抓。经过了好几次以后他终于抓到了剑柄。但是剑在剑鞘里卡得很紧,仍然没能拔出剑来。

荆轲加快脚步追逐秦王,秦王眼看就要被追上了。秦王情急之下绕着大殿的柱子躲避。两边文武大臣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懵了,不知如何是好。按秦王的规定,侍从大臣在大殿上不允许携带任何武器;而持有武器的护卫郎中都在大殿之下,没有秦王本人的命令谁也不敢上殿。此时情势千钧一发、万分紧急,秦王哪里来得及传唤下边的侍卫官兵?

有几名大臣赤手空拳跑过来打算阻拦荆轲。这时在殿上的秦王侍医夏无且手上拿着一个药袋,情急之下,他猛地将药袋朝荆轲打去。也是秦王命不该绝,荆轲和太子丹合该失败,药袋正好打在荆轲头上。想必这个药袋具有一定的攻击力,荆轲被打中后负痛,追逐秦王的脚步稍缓下来。秦王还在绕着柱子奔走躲避,不知所措,左右侍臣此时大呼:大王把剑背在背上!秦王恍然大悟,把剑柄一端从背后推到肩上,这才地拔出了宝剑。

此时秦王手里有了长兵器,不再惧怕荆轲,他转身朝荆轲举剑就刺。秦王练过剑术,这一刺又狠又准,当时将荆轲左腿刺断。荆轲一下跌倒在地,无法站起。此时的荆轲已没有别的办法,他举起匕首用尽最后力量向秦王猛地掷去。然而荆轲本身力道已有限,加之秦王可以奔跑躲避,匕首没能投中秦王,地一声击在了铜柱上。

此时荆轲已手无寸铁,优势完全转移到秦王那里。秦王手握长剑向荆轲一阵猛刺,荆轲瞬间身中八剑。

荆轲知道此次任务已全然失败、无力回天。他靠在柱子上先是面露笑容,接着又叉开两腿轻蔑地坐在地上骂道:大事没成功,不过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让你归还诸侯土地回报太子而已!

此时秦王护卫之臣冲上大殿,一齐对荆轲动手。荆轲,登时身亡于万剑之下。

而当荆轲与秦王在殿上决斗时,被吓楞的秦舞阳也在殿下被军士乱刀杀死。

图谋刺杀秦王的荆轲、秦舞阳现在都已身死。然而秦王如何能够容忍这种行为?他下令将已死的荆轲再行肢解示众,一方面略解心头之恨;另一方面也以此严儆天下敢有效法者。

到此为止,从谋划、准备到实施历时数年,担负存亡、仇恨、生命代价的刺秦行动,以几乎全败而告终。


(上篇完)


续:简云斋历史评读丨“荆轲刺秦王”:人性开出各自本色的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