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云斋历史评读丨“荆轲刺秦王”:人性开出各自本色的花(下)

2020-03-10

人性开出各自本色的花

——“荆轲刺秦王”事件深度评说

(下。2014年10月写)


    续前:简云斋历史评读丨“荆轲刺秦王”:人性开出各自本色的(上)

 

  太子丹之死

自从易水送别,荆轲到达秦国后的行动不能说可圈可点,但确有值得称道之处。这主要有两点。

第一,入秦以后向秦王宠臣蒙嘉展开攻势,并成功取得蒙嘉的信任。这为能顺利上到秦殿接近秦王打下很好的基础。

第二,在上秦殿过程中,当秦舞阳几乎露出破绽时能够神态从容,甚至轻松想出说辞应对,荆轲富有临场的机敏和胆识。

在这些前期活动中,荆轲的作为取得了成效。此时的荆轲,其言行清晰明白,不再像在燕国时那样让人难以理解。

在最后的高潮对决阶段,刺秦失败如果有十分原因,秦舞阳关键时刻掉链子要占七八分。显然,如果秦舞阳有荆轲一半的勇武和胆识“刺秦”就会成功——他能上殿当面向秦王递呈地图,并与荆轲分担协作;在秦王和荆轲的追逐过程中不说对秦王致命一击,只作最基本的阻挡拦截,甚至只是抱住秦王大腿以使秦王无法逃脱,“刺秦”也必然成功。

然而事实已然如此,毫无办法。

在这样无奈的情况下,“刺秦”失败荆轲也还要占二三分原因。在地图将要全部打开、荆轲握上匕首的那一刹那,他虽然眼明手快奋力一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却没能刺中。这是最关键的一击,也是最遗憾的一击。这一击哪怕只是在秦王身上划上一条小口子,也将扭转整个战局。可惜荆轲失手了。

至于荆轲左腿刺断后所说“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想活捉秦王”,这只是荆轲的借口。事实上前期的策略谋划与最终失败的关系是很小的。所谓劫持、活捉秦王以胁迫他归还诸侯土地,那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即便荆轲劫持成功,最终他们也不可能给秦王留下活口,因为秦王可以随时反悔;那时荆轲他们将死无葬身之地。太子丹最初希望荆轲刺秦时使用了“活捉劫持秦王”这一说辞;荆轲最后刺秦失败时又使用了这一说辞。“活捉劫持”可能是荆轲和秦舞阳控制住秦王后的一个步骤,以便让他明白这是对他侵凌诸侯、欺辱他人的报复,但这却不是最终目的,因为那把淬炼到其毒无比的匕首已经说明了一切。

秦王经历了大殿惊魂之后十分震怒。他传令严惩此事件中引狼入室的原宠臣蒙嘉,蒙嘉很可能满门抄斩。对其他文臣武按照各自的功过论罚行赏。其中拿药袋打中荆轲、使秦王伺机得以拔剑的夏无且得到黄金二百镒的最高赏赐。秦王说:“好在无且用药囊打中了荆轲。”

而面对燕国,秦始皇更是怒不可遏。此时他肯定想起了那个胸无大志、期期艾艾的燕太子丹;但他是否记起自己和太子丹的过去往事,却不得而知。他向赵国增兵,命令王翦、辛胜大举攻打燕国。燕和代的联合军队奋力抵抗,但哪里是秦军对手?燕代联军就在易水之西大败于秦军。

然而,不知何种原因,秦军大败燕代联军以后似乎并没有趁胜追击,而是直到次年十月秦军才攻破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

却说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和秦舞阳入秦以后,心情稍有放松但仍忐忑难安。担负重任的人员毕竟派出去了,或许会存有一线希望。但是谁又知道他们此去是否能够成功呢?秦王残暴多疑、戒备森严,荆轲和秦舞阳的行动又能进行到哪一步呢?这些都实在是未知数。

太子丹开始了漫长而焦虑不安的等待。

终于,秦国的消息传来,秦舞阳没上到大殿已吓得浑身发抖,荆轲在大殿上尽了自己的努力但技艺不精、独木难支。秦王虽然经历了殿上惊魂,但最终仍然毫发无损。

经过多少年的准备,孤注一掷的“刺秦”终于失败。

太子丹陷入绝望。旧的怨仇不仅未报,而这次行动必将更加招致秦王疾风暴雨似的报复。

果然,秦将王翦、辛胜统领大军杀来,在易水西边大败燕代联军。

然而情况算不错的是,直到第二年十月燕国都城才被秦军攻破。

蓟城既已攻破,面对强敌,走为上策。国君燕王喜、太子丹带领精锐部队一直往东北方向的辽东一带逃走,以为可以在那里暂且安生。然而秦军将领李信竟然紧追不舍,大有不将燕国首领抓捕到手誓不罢休之意。

情况危急之中,燕王喜派使者向代王嘉求助,希望他能够出兵救援。使者没有带回代国军队,倒是带回一封信。这封信是代王嘉写给燕王喜的:“您知道为什么秦军仍然不停止追击你们吗?那只是因为您的儿子太子丹,他曾策划刺杀秦王,秦王当然勃然大怒。现在您如果把太子丹杀掉,将他的人头献给秦王,必将消除秦王的心头之恨,您和燕国也就能平安保全下来了。”

这封信也是史上少有的一封信了。一个亡国公子跑到蛮夷边境不忘称王,偷安苟活,自己窝囊也就罢了,还为盟友出馊主意。似乎偷安一隅、苟延残喘的生活还过得颇为得意快活,所以建议盟友也来体验一下。这大概也是史上少有的奇葩盟友了。

更少有的是,燕王喜看完来信竟然真的开始思考起这一办法来。由此可见无论是代王嘉还是燕王喜,两人都是扶不上墙的人物。这两个盟友,也真算天生一对、地造一双,享受起窝囊偷安的生活来互有一拼。当然,比起代王嘉来,燕王喜除了窝囊偷安,在品性上还更卑劣无情,他为了个人的身家性命,竟真开始琢磨把自己的儿子干掉这一主意来。

太子丹知道了代王嘉的来信内容,心理非常紧张。难道他还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吗?事不宜迟,还是赶快逃命吧。太子丹带上一些门客,向东北方向更远的地方逃去。

燕王喜找不到太子丹,便派人向李信报告,表明他燕王喜是想除掉太子丹的,但是现在被他逃掉了。李信也不打话,只向太子丹逃跑的方向沿路直追下去。

太子丹一行人思量,像这样逃跑绝不是个办法,后面李信穷追不舍、誓不罢休,我们还能逃到哪里去?而这时正好到了衍水河(今辽宁太子河)边。太子丹一行人想出了办法:何不躲到水上去?就像渔民一样在船只上生活,这样一来秦兵不大会水,难以到达河上;二来即便秦兵到了河上,也可以在水上与秦兵周旋,这时李信的骑兵也就发挥不了优势了。

太子丹等人弄来船只,果真躲到了衍水河上。

再说李信追到衍水河,只见河水汤汤流淌,水上烟波茫茫,哪里寻得了太子丹的踪迹?即便有时见到河上有船只人影,可是也无法到水上追赶。李信却不是无能之辈,既然此处无法追击,只需再返回燕国找他父亲燕王喜索命就是。燕王喜既贪生怕死又窝囊卑劣,只要稍加恫吓其必然乖乖就范。

因此李信命秦兵掉转马头沿来路返回,反奔燕王喜而去。

果然,还没稍加恐吓,燕王喜已答应寻找太子丹,一定将他斩首归命。

燕王喜派人到衍水河,找个借口引诱太子丹出来,登时将太子丹斩首,并将首级献给了秦王。

至此,燕太子丹和秦王之间的仇怨,以太子丹一方被自己的亲生父亲迫于秦军恐吓杀死并献上首级而最终落下帷幕。

太子丹已死,秦军仍然对燕国发动了进攻,但是并没有立即消灭燕国。直到五年后(公元前222年),秦军大将王贲进攻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秦军回程途中,顺道俘虏了代王嘉。

这二位得过且过的窝囊国君,此时大概还在为自己被活捉而不是被活埋而相互庆幸吧。

公元前221年,秦王终于攻灭所有诸侯国,一统天下。秦王环视宇内,目空万古,自己的壮志宏图,今日终于实现,亘古以来哪有如此伟大的帝王?传说中三皇五帝如何厉害了不得,跟自己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秦王把三皇五帝揉在一起,自创一新名词,号称“皇帝”。他并且笃信天下将永远是大秦的天下,自己的子孙世代将永远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皇帝,因此他自称“秦始皇”。

为保障自身安全,更为严厉报复那些曾经对自己有图谋不轨之心的人,秦始皇命令在全国范围通缉太子丹的门客以及和荆轲有过往来的人。自荆轲和太子丹死后,曾经围绕在太子丹周围的人哪里还敢动“刺秦”的心思?他们都早已隐姓埋名四散潜逃了。

本来“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巨细情节至此已经结束。然而一名音乐家的技痒难忍,却为这个故事书写了曲折哀婉、惊心动魄的续集;为整个事件添上一段异峰突起、欲罢不能的惊险尾巴。

这名音乐家就是到易水送行的荆轲的朋友、“筑”演奏家高渐离。

 

  高渐离意外的愤怒一击

当荆轲刺秦王失败的消息传来之时,高渐离大概也为自己这位朋友的功败垂成、功亏一篑而顿足扼腕、哀恸难当。作为艺术家,他本来感情丰富、心思细腻;不过自己只是一名音乐爱好人士,他虽为朋友痛惜,但也无计可施,不能对朋友的事业有所帮助。然而,命运像开玩笑那样,却让他这名音乐爱好人士向秦王发出了自荆轲之后的又一次刺杀。这一既属意料之外,又处心积虑、饱含怨仇的刺杀,对秦王的潜在威胁和危险程度与“荆轲刺秦王”正是完全相同的。

让我们来看音乐爱好人士高渐离是怎样走上刺杀之路的。

当秦始皇灭掉六国,命令天下通缉与太子丹、荆轲有过交往的人时,高渐离也隐姓埋名,四处躲藏。他先是给人家当酒保,后来又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内)做苦工。他做苦工做了很长时间,干得身心俱疲。一天,主人家里请了很多客人,并且还请了一名筑演奏者在堂上为大家击筑助兴!

对高渐离而言,击筑正是自己的擅场,也是自己倾注感情最多的爱好。况且现在身体、精神都疲乏之极,却听到自己曾经沉浸与陶醉于其中的筑声!那天他干完苦活在旁边徘徊倾听,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然而细细听那击筑人的演奏,他知道有的地方演奏得尚可,有的地方却还欠火候。其实,高渐离哪怕隐姓埋名却一直将自己的筑带在身边,但是担心暴露身份他一直没敢演奏。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击筑了。这次当他听到眼前这位演奏者的表演,他再也忍不住了。他终于情不自禁说出口来:“这个地方奏得还不错;这个地方奏得还差一点。”

这话却不料被主人家的一个侍从听见了,他感到很疑惑:一个做苦工的酒保,难道会懂音乐?这名侍从将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傭工好像懂音乐,私下在那儿说是道非呢。”主人听了很奇怪,随即招呼高渐离过去。他打量了高渐离一番,并示意他演奏看看。

高渐离见了久违的心爱乐器,哪里还能矜持得住?他坐于筑前,一手按弦,一手拿击尺,便在那十三根弦上将自己的技艺一时倾泻出来。只听得时而嘈嘈切切、如珠玉迸溅;时而轻柔婉转、如行云流水。一曲奏罢,众人禁不住大声喝彩,哪里想到一个做苦工的傭人却是一位击筑高手!主人非常高兴,高声称赞并传令:“赏酒!”

高渐离兴致更高了。他寻思,像现在这样长久隐姓埋名下去,到处躲躲藏藏终究不是个办法。他不知哪一天才能正常活动,关键是不能击筑,还不如趁此机会表明自己的身份吧。于是他回到自己的住处,将收藏在行装匣子里的筑取出,穿上以前的好衣服,换了一副容貌再回到堂前。满座宾客一看先前的酒保变身为容貌光鲜、器宇不凡的高士,都大吃一惊。大家纷纷下堂来向高渐离施礼,并把他当上宾对待。但是高渐离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他只是表明自己是一名击筑者而已。不管怎样,他终于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心所欲地击筑了!

大家热情邀请高渐离再来一曲,高渐离不再推辞,他重振仪容,凝神而奏。其实高渐离最拿手的就是苍劲激越的乐曲和悲歌,因此在易水送别时他的演奏和当时的悲壮情形水乳交融,尤其使人心碎肠回,悲痛欲绝。此番大家要求高渐离再奏一曲,他便将自己拿手的乐曲一边演奏一边悲歌。只听得那曲调壮怀激昂;歌声苍凉哀婉。一曲完毕,满座听众被音乐中的情绪感染,竟然情不能自禁,潸然涕下。

高渐离高超的演技在宋子县引起了轰动,大家争相延请他去家里演奏。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消息终于传到秦始皇耳朵里。

秦始皇竟然也喜欢听音乐!他下令召见高渐离去秦宫演奏。

由此可以看出,此时大家传来传去的是有一个技艺精湛的击筑人,而并不知道这个人的真实姓名和过去经历,因此秦始皇召见了这个击筑人。否则秦始皇不仅不会召见他,只会立即下令抓获处死此人。高渐离显然也一直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且此时他也基本上能够确认秦始皇不知道自己的原来身份,否则他也不会斗胆冒险去秦宫演奏。

事实上,从高渐离最初隐姓埋名到因听到击筑技痒难忍而暴露自己筑演奏家的身份,都表明他应召去秦宫并不是一场经过精心谋划、有意去刺杀秦始皇的行动。他去秦宫,在他自己也是一种意外。

然而入了秦宫,形势发生了彻底翻转。他的真实姓名暴露了!

有人认出高渐离来了。不知道这个人是秦宫之外还是秦宫之内的人,总之他知道高渐离的名字,知道高渐离是荆轲的同党,并报告给了秦始皇。

现在形势变得骤然危急。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这次秦始皇竟然没有按他从来的性情脾气来做。也许此时他已经完成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图霸略;也许他对他人心理上的敌意有所减轻,心境也有所宽缓。面对这个差点要了自己性命的荆轲的朋党,是杀还是不杀?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秦始皇想听高渐离的击筑,因此一时并没有将高渐离杀死。

当然秦始皇毕竟是秦始皇,他绝对会采严格的安全措施。他既想听击筑者美妙的音乐,又要确保击筑者不会对自己造成哪怕一点威胁,因此那名击筑者的身体必须受到摧残——废除掉他的攻击能力。

秦始皇命令:熏瞎高渐离的双眼。就这样,高渐离的双眼瞎掉了,他被迫成了盲人。成了盲人的高渐离还可以击筑,还可以行走,他的躯体部分几乎没有减少,但是他基本上丧失攻击能力,没有危险性了。

应该就是从此时起,高渐离萌生了刺杀秦始皇的念头。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而不是从小就是盲人,突然被人为熏瞎双眼,而原因只是既想听他击筑又疑心这个人会对自己构成危险。面对如此际遇的高渐离心理该当如何?更何况,这个人就是杀死自己朋友荆轲的人;就是朋友荆轲筹划数年、历经曲折而未完成任务的目标。高渐离,此时内心应该是异常愤怒的。在此之前他没有明确的刺杀秦始皇之心;但是,现在他有了。

高渐离什么也看不见了,然而他的内心更清楚、更明白了;他更坚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因此,他的脸上没有表现出怨气,他看上去平和而宁静。当秦始皇每次召他击筑时,他都仍然尽其所能、倾注感情去演奏。他的演奏确实美妙动人,每次秦始皇听了都很满意。

经历多少次演奏以后,高渐离和秦始皇的距离慢慢变近了。秦始皇对他不再有那么强的戒备心理。

此时,高渐离知道可以开始准备了。

但是,他现在是一个盲人,双眼什么也看不见;而更关键的是他不可能有武器。他能怎么办呢?

他唯一能带到秦始皇面前的只有他的乐器——筑。他能在筑上想出什么办法吗?也许他思索了很长时间,最后有了一个勉强可行的办法。他想到可以将重物灌入筑中,这种重物就是“铅”。灌入铅的筑会变得很重,可以作为攻击人的工具,虽然它只是一种很钝很钝的武器。

他开始行动了。然而我们很难确切知道高渐离用以灌入筑的铅来自哪里。或许他应该住在秦宫之外,这样他就有很多办法弄到铅;而且他作为一名盲人也不容易让人产生怀疑。但这些都已经不可考了。

不管怎样,他已经在筑里装入了足够的铅,把将要作为武器的筑准备好了。

这一次,秦始皇又召他演奏。他抱着只有他自己知道底细的重重的筑到了演奏的地方。他仍然全力以赴地击筑。

当他坐在地上演奏,凭借自己的听觉感到秦王就在近前时,他发出攻击了!他迅速举起筑朝秦王所在的方向奋力砸去!

然而,此时的他毕竟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他的判断哪怕出现一点极其细微的偏差都不可能砸死秦王。

只听“砰啪”一声,灌有铅的筑重重摔在了地上。秦王,显然没有被砸死,甚至完全没有被砸中。

高渐离此时的心绝望了。经过冥思苦想得出的方法,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铺垫准备,秦王明明近在咫尺,而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使出全力的一击竟然完全落空……朋友荆轲因他而死,自己的双眼又被他熏瞎,而最难以理解的是这个人竟然每次都逃脱危险、安然无恙;相反,在他手里直接、间接被杀死、害死的又有多少人,多少冤魂恨不得千刀万剐于他,而他竟然毫发无损……秦王,太狠毒强悍了!

高渐离的筑碎裂在地上,露出了其中灌入的重重的铅。秦始皇怒不可遏,等待高渐离的当然是羞辱、酷刑,和最终的一死。而高渐离,此时他双目失明,不能看见一切;他无法逃走,甚至也无法做出任何反抗……

最终,高渐离被诛杀。他是怎样死的,历史上没有记载;有记载的只是秦始皇将戒备再次提高一个级别而已——他“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至此,整个“荆轲刺秦王”事件才完全落下它的帷幕,再也没有开启过。

 

  人性的本色之花

“荆轲刺秦王”从最初策划到最终高渐离被诛历时长达10年左右;在这一事件中直接付出生命代价的有6人(田光,樊於期,荆轲,秦舞阳,太子丹,高渐离);间接失去性命的如秦王宠臣蒙嘉、史无明文记载的秦燕下级僚属及兵士等,人数不易估计。这一事件,它使荆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侠士;事件的策划者太子丹也因之史上留名;易水悲歌送别的一幕更成为壮怀诀别的经典场景,永远印刻在中国历史记忆中。“荆轲刺秦王”的影响确实足够大了!

“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出场的人物很多,然而长久以来人们的关注大多只集中在荆轲最多到太子丹两人身上。对两人担任主角的“刺秦”事件虽众说纷纭、各有参差,但各种说法聚集的焦点也几乎只在荆轲“刺秦”活动本身的成败得失上,赞誉者有之,微词者有之,激赏者有之,叹息者有之。这反映出关照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视界的狭小,事实上造成对“荆轲刺秦王”事件认识的极大欠缺和不足。

然而,这些缺憾都植根于一个相同的根本问题:没有关注“荆轲刺秦王”中不同人物的人性。人性,是一个人言行活动的根本原因和驱动,是认识、评判人的根本标准。当从这个角度观察,迷雾拨开、豁然敞亮,“荆轲刺秦王”事件中那些美好与丑恶,光辉与黑暗,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

角度既然清晰明朗,结论自然水到渠成。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中最焕发出人性光辉的不是荆轲也不是太子丹,而是田光。请看:他应太子丹燕国形势严峻、希望能一起图谋国家大事之请(不清楚田光是否知道太子丹和秦王的个人恩怨,不过历史记载中确实没有提到这一点),不计个人得失,说干就干,即使牺牲生命也毫不吝惜。当遇到困难时,他也不用征求他人意见,已然自行决计于胸。事实上他以“节侠”的标准衡量自己,当太子丹叮嘱“不要走漏消息”时,他既没有不满,甚至也绝无分辩,而是恭敬地弯下身笑着答复“请放心好了”,他随后所做的是毫无犹豫地自杀身亡。田光虽然出场的时间很短,其角色也只是配角,但他德行高尚,热肠爽朗,义薄云天,光风霁月,毫无争议地是整个“事件”中最闪耀人性光彩的人物。

当然,这并非就表明田光具有最理想的人格,可以成为人性的普遍楷模律则。他只是、但他确实是“荆轲刺秦王”事件所有人物中最具人性光辉的人物。

田光之下,是得罪秦王、投奔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樊於期出场时间更短,所作所为更有限。从他有限的行为看来,他为自己之事爽直痛快,说一不二。我们不确切清楚他因何得罪秦王(有论者认为樊於期就是桓齮,他逃到燕国是因为他在与赵国的作战中吃了大败仗,并使秦军损失惨重而不敢回国),但他被秦王满门抄斩。他忿恨填膺,不能容忍这种残酷对待,但作为一名武将他却想不出报复秦王的办法。当荆轲说有报复秦王之法时,他不是斤斤计较、权衡盘算成败得失,而是袒肩扼腕,慨然自刎。他的耿介爽朗也焕发出人性的光辉。

樊於期之下是鞠武和高渐离。他们两人性情各有不同,难以分出高下。

鞠武是太子丹的太傅,很奇怪他在“刺秦”事件的初期谋划阶段频繁露面,并有重要而精辟的言论,甚至是他首次明确提出用非常手段反抗秦王,但田光出现以后再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一点记载,不知他何以消失得如此彻底。从他初期阶段的言行和活动来看,他看问题比较现实,分析事情比较准;他虽然明知太子丹才能有限,但他作为太傅能够想出主意、提出计谋,关键时刻忠人之事,也体现出人性善的一面。

高渐离则完全是一名感情丰富的音乐爱好人士。在易水送别荆轲时,他动情击筑,慷慨悲歌,已显示出他艺术家感情充沛的特质。荆轲失败身亡之后他应该是悲伤的,但是作为一名爱好音乐的人士他无法替荆轲报仇。就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他隐姓埋名四处躲藏,应该也没有明确的“刺秦”想法。他最终之所以再次完成一出“刺秦”事件,只是因为作苦工时忍耐不住对击筑的爱好和技痒难忍,从而暴露了自己作为一名击筑者的身份。他不能容忍秦始皇熏瞎自己的双眼,虽然已经双目失明但他开始暗地里准备复仇。可惜他抵不过阴险狡诈的秦王,他失败了。他因对艺术的浓烈兴趣甚至忽视暴露自己身份的危险,这却是人性中难得的可爱之处。

接下来是太子丹了。太子丹策划“刺秦”显然与受秦王羞辱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受秦王羞辱的经历,单纯只是燕国将要被秦国灭亡,太子丹是否仍然会策划这起刺秦事件我们难以估计。他可能仍然会为燕国的存亡而对付秦王;他也可能不采取任何行动。至于面对羞辱,一个人可以选择隐忍;也可以选择报复,人们有这样的权利。隐忍或报复,谈不上好坏和对错。

太子丹可能有的过错,在于他选择报复而使得其他人失去生命。从田光、樊於期到荆轲、秦舞阳再到高渐离,可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因他的选择而死。其中荆轲、秦舞阳直接作为刺客派出,他们的死与太子丹的选择密切程度最高;田光、樊於期的死其次;高渐离最次。

太子丹在品性上应该还有可取之处。樊於期来投奔燕国时鞠武予以劝阻,认为可以让樊於期往北走入匈奴地界以便脱掉燕国干系,太子丹没有采纳这一建议。田光死后太子丹悲恸自责很久。荆轲要樊於期人头时他不忍,还讲出了之所以不忍的原因。樊於期死后,他快马跑去,伏尸痛哭……这些都表明太子丹不是麻木无情的人,更谈不上心肠狠毒、十恶不赦。相反,太子丹还人性尚存。

太子丹当然不是能够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阴险狡诈、两面三刀之辈;他才能平平,倒是有点一根筋认死理。如果他阴险狡诈、运筹帷幄,当然可以当面一套把樊於期送返秦国以拉近和秦国的关系,讨好于秦王;而背后一套悄悄反秦,甚至在完全取得秦王信任时再在背后插刀子,最终得以报仇雪恨。即便不如此,就是在荆轲需要樊於期人头时太子丹也可以大手一挥,为报己仇牺牲一个樊於期也无所谓。最后燕王喜找个借口引诱他出来斩首时,他也完全可以识破这并不高明的伎俩,哪怕是远遁他乡、一走了之。这些,太子丹都没有做。

总之太子丹的品性中还有善的成分,本身反抗暴虐和强权也带有正义性;但是他内心对秦王复仇的因素过多,造成其做事时一条道走到黑,最终也因此牺牲了他人的生命。

在太子丹之下的要算荆轲了。

老实说荆轲为太子丹付出了生命,按说不应在太子丹之下。但是他却有很大的问题,让我们一一道来。

首先荆轲的很多行为过于奇怪,让人难以清晰理解他究竟是何意图。例如,当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他并且田光本人自刎以作激励后,太子丹见到他向他备细说明为何要“刺秦”以及自己的设想安排,他听了以后先是良久默然不语,然后才说“这是国家大事,自己才能不足”之类推托的话;直到太子丹再三苦苦请求,他最后才又点头同意。如果他认为可以做,痛痛快快答应有何不好?如果他认为不能做,最终又何必点头?难道他只是一个内心不够确切、经不起请求的人?他显然早已不是能和田光同日而语的“节侠”,但就是一般侠客也还需要客套一番吗?

又如,当他已答应太子丹可入秦行刺后,太子丹以最高的上卿规格对待他,住在高档房舍,每日好吃好喝侍奉,还提供车骑美女任他玩耍,生怕他有半点不高兴。当然这些都是太子丹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给出的侍奉;也并不表明他享受了这些侍奉就一定要为此送命。但此时他却似乎无所上心、不紧不慢,“久之未有行意”,以至于秦军都已灭亡赵国,濒临燕境。假如他在等待时机,他完全可以明确告诉太子丹他为何要这样做,并和太子丹商量有没有更好的方案,问题是他什么都不说,以至于太子丹已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段时间我们也实在难以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甚至不能以一名侠客的行为来衡量他了。

再如,临出发之前他等一个不知姓名者(下文要分析到这个人)又等了很长时间,而当太子丹说要派秦舞阳先出发以刺激他时,他竟然发怒呵斥太子丹,并在说了一通气话“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之后出发了。他等的到底是谁,为何要等这个人,全被关在他那难得一开的金口里,永远成为千古之谜。荆轲所做的事就是这样不透彻明白,让人感到神神叨叨,不明白透亮。

直到易水送别时我们才似乎可以看出荆轲这个人本质的一些端倪了。易水送别确实是一场牵动人心的重要告别,原因有二:首先,荆轲、秦舞阳此去顺利返回燕国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此别差不多可以说就是诀别;第二,此行担负的责任、感情过于重大,既包含有个人恩怨,也有国家的生死存亡甚至天下各国的命运,还有其他人已经为此付出的生命代价。因此易水送别本身带上了很多慷慨悲壮的因素。

但是问题在于,在这沉重肃穆的送别会上,荆轲本人竟然唱歌了。高渐离击筑演奏他最拿手的苍凉激越的曲调,荆轲依着节奏唱出悲壮凄婉的歌声。结果,把送行的人都唱得泪流满面、号泣不已。这不得不让人大感意外。通常在如此严肃沉重的告别会上,送行人会心情沉重,叮嘱临行人保重或哽咽不知说什么好;而临行人则会慷慨激昂表明不负使命的决心,甚至转移到一些轻松话题以显示自己视死如归的心态。这里正相反,临行人自己悲壮凄婉地先唱上了。也许高渐离本身作为音乐爱好人士感情丰富,并且作为临行人荆轲的朋友触景伤怀还可让人理解;而荆轲作为一个普通人(上文我们已经说不能以一名侠客的行为来衡量他了),在此时过于流露自己的心情也很难理解。整个告别会笼罩着一种人为制造的气氛,看起来更像一场有事先心理发泄预期的演出。

老实说,易水送别中荆轲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联系荆轲此前的多种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荆轲更像是具有一种表演型人格。甚至他以前的全部行为按照表演型人格都能得到的合理甚至完好的解释。请看,太子丹第一次向荆轲备细说明“刺秦”原因和设想时,事实上他并非不愿意;但是他要先“装”一下,表现出来的是先沉默,然后推辞,最后在太子丹的苦苦请求下答应了。当太子丹以高规格待遇侍奉他时,他装作若无其事,实则是营造一种自我姿态,看到太子丹对自己的乞求和取悦,以使内心得到满足。临行前等一个不知姓名的人,故意装得神秘兮兮,而最后其实根本又没等来那个人。他不告诉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及很多情况,以此来保持自己的神秘感。临出发之前太子丹埋怨他拖延时间时他大为光火,实则是因为太子丹忤逆了他的心意而表现出的强烈不满。直到易水送别,他的表演型人格终于清晰地展现出来,因为他知道这可能就是他的最后一场表演了。此时他情绪表露过分,言行夸张,体现出很强的做戏成分。而最后在秦王大殿上,当秦王砍断他左腿而他向秦王掷匕首而不中,他仍然还在“装”,他先是靠在柱子上面露笑容,然后说“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为自己开脱。

当然,这种比较“装”的表演型人格也发挥过正面作用,突出的一例是它曾经挽救了差点穿帮的危急形势。当在秦王大殿下秦舞阳被吓得面色苍白、浑身发抖时,荆轲善于做戏的处事方式派上了用场。他回头一笑,编造了一句“山野之人未见过天子所以吓得发抖”蒙混过关,也算得上轻松应对。

荆轲,这个被传颂了两千多年的侠士,事实上那并不是他准确的身份。他真正适合做的不是任侠行刺,而是艺术,尤其是表演艺术。

做戏成分多、行为做作,这是表演型人格的特征。这种做法通俗的说法是“装”,表现出的结果是“假”。当然,以“装”、“假”为特征的表演型人格本身无所谓好坏对错,只是在日常活动中可能使一些事务进行得不够顺畅或顺利而已。

不管荆轲本来的个性人格怎样,他最终还是悲壮地入秦了;他在入秦前期的作为也富于成效;在大殿上他随机应变,毫不退缩,最终距离成功也只一步之遥。荆轲的所作所为算得上忠人之事;虽然最终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从他的角度也为此重任尽了最大努力,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作为一个普通人,荆轲仍然有人性善的一面。他的“装”,也装得很纯粹。当然,荆轲和“节侠”田光比起来就不啻天壤之别了。

再接下来是秦舞阳。

对秦舞阳的指责大多说他临场掉链子。他外表看似强悍,但还没上到秦王大殿上懦夫的本质就暴露得一览无余,使得整个“刺秦”大计几乎全毁在他身上。但是我们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他不能担负大任是他能力和胆量的问题,无关其个人品性。他真正的问题在于十三岁就敢杀人。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因何事杀人,但是推想起来绝不是什么正当光彩之事。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胆敢杀人,而且别人正眼看他就要对人进行报复,这可能因为他在那个年龄段好胜逞强的心理很重,也可能因为他生性本来就残忍凶狠。史书上是以正面显示他勇武的形象而叙述此事的,事实上他很可能是一个欺软怕硬、色厉内荏的角色。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个十三岁杀人的人从人性上看谈不上是多好的品质。

当人们害怕他逞强凶狠的性格以后,秦舞阳已经完成他在社会中希望树立形象的目的,此后也许他有所收敛了。秦舞阳最终也入秦了,这并非为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他人的恩遇和托付。最终他也付出了生命,多少体现了一些奉献的精神。

秦舞阳之下是荆轲等待的不知姓名的人。

此人在记载中没有一点直接的描写。但是按推想,此人显然是一个聪明甚至狡猾的人。他最初也许确实打算去,但是后来完全改变了主意;或者他当时答应过荆轲,但那只是表明的敷衍而已;或者他本来就说的是模棱两可之辞,心下从来没有真想去过。不管怎样这个人是一个缺乏责任担当的人。此人善于明哲保身,把自己置身于刺杀事件之外,当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这种选择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作为每个个体,当然有权利选择参与或不参与某些事务。但是他也难脱于一个自私的人,这种以个人利害为出发点比起那些不以自身利益为考量的人,他当然在别人之下。

不知姓名的人之下就是代王嘉了。

代王嘉在赵国灭亡时收拾细软和一些宗族往北逃到代,自立为代王,在那里苟且偷安。为维护这种偷安的局面他和燕建立了联盟关系。但是当秦军对燕国首领穷追不舍、燕王向他求救时,他给出的是杀掉对方太子、献出人头的主意。他的建议在他来说是真诚的,他似乎比较喜欢偷安的生活,所以也希望并建议燕王跟他过一样的生活。代王嘉的所作所为本身已没什么气节可言;而更进一步的原因是,他献计给燕王喜杀掉太子丹,更是为避免燕国灭亡牵连到代国。本身节气不高,又为一己私利建议杀掉对方的儿子,代王嘉确实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品性。

代王嘉之下是燕王喜。

燕王喜和代王嘉一样没有节气,满足于过一天是一天的苟且偷安生活。不过他在品性的卑劣上比代王嘉有过之无不及,他为自己还能继续偷安下去,不惜听信他人献计,将自己儿子斩首并将人头献给敌人。人性卑劣到此程度,也算等而下之了。

最后,整个“荆轲刺秦王”事件人物中人性最卑劣的莫过于秦始皇了。

这一结论肯定会有人反对——秦始皇胸怀大志、雄才伟略;他并吞六国、一统天下;他建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混一车书;他筑长城、修水渠;他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他是不世出的千古帝王……

没有人能否认这些,但这不是我们评价的标准和思路。让我们从头细细分析。

评价人物可能会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观念。这种观念崇尚个人的成功,只要能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目标就能获得认可和赞许,这些目标包括地位、荣誉,事业、才能,权力、金钱……如此等等;总之个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从社会中获得了想要的利益。这种观念走到极端,是以对社会资源甚至社会财富的最大占有为荣,除了地位、荣誉、权力、金钱,甚至还包括房屋、女人……昂贵的房屋,漂亮的女人。

如果按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念,评价人物倒是可以易如反掌、毫不费力:做政治的只需要看官位品阶的大小高低;打仗的只需要看杀死敌方的人数;带竞技性的活动只需看获得奖牌的等级和数量;对于什么也不是的普通人,只需要公布每个人的银行存款余额……再没有更简单的办法衡量谁更伟大谁更渺小了!然而这不是一种落后的评价形态吗?如果一个社会沦落到使用这样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人,那不是发展到今天的人类社会的悲哀吗?

如果以这样的观念来评价秦始皇,他确实足够伟大:他从一个小时候受赵国人欺负的留守儿童到坐上秦王宝座;他从被丞相吕不韦专断朝政到自掌王权;他放眼天下、制订宏图,用人有方、运筹于帷幄之中;他从逐步蚕食诸侯到最终一统天下;他自忖功高三皇五帝,拥有一切;他气魄宏大,驱使百万民夫修筑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他豪气干云,大修驰道,营造无数离宫别馆,足迹遍及全国巡游……够了够了,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足够伟大了……

然而,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这不就是他的个人成功吗?这不就是他的英雄业绩吗?

让我们回到最基本的事实上:秦始皇首先是一个个体——人。然而他的人性如何呢?

从人性上看我们却得到了很不一样的观点。那些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外衣下遮盖的却是另一幅画面:秦始皇,不过是一个为满足个人私心无所不用其极的人,他为达成个人霸业不惜使用各种手段;他一统天下后劳民伤财、穷奢极欲。秦始皇,不过是一个肆意践踏他人人格和尊严的人,对于于己无用的人不讲任何情谊。秦始皇,不过是一个视他人生命如草芥、毒辣残忍的人,因他直接、间接失去的生命实在数不胜数……

这就是人性上的秦始皇。他充满私心,他践踏尊严,他藐视生命。然而,是他真的不在乎这些吗?是他认为私心为理所当然吗?是他认为尊严可以随便践踏吗?是他认为生命可以任意屠戮吗?

不,绝对不。请看:

他自己充满私心,但却不允许他人有私心,因此他刻薄寡恩、生性多疑,自己贪于权势却时刻提防他人。他不给他人尊严,但却容不得别人对自己有半点不敬,他小时候和母亲在赵国被人欺负,等他灭赵后即疯狂报复,将所有曾有仇怨的人全部活埋。他不看重他人生命,但他万分珍惜自己的生命,恐惧于自己的死亡而在全天下兴师动众大寻长生不老之术……

事实还不显然吗——他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占有欲望罢了。他不在意的,只是他人的尊严、生命罢了。这就是秦始皇的人性,一个完全不顾他人、一切以利害关系为指归、只顾个人私欲无限膨胀的人。这样的人性,是高尚还是卑劣呢?是优良还是邪恶呢?

在“荆轲刺秦王”事件我们评论的十一个人物中他又是不是最后一个呢?

然后,秦始皇是一个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的评价标准是,他的所作所为能否给普通民众带来更多福祉;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更多标准了。

秦始皇最重大的政治行为是统一六国。统一六国后他的作为是否给普通民众带来了福祉呢?没有,绝对没有。六国的纷争结束了,但有的是可能更加深重的黑暗和灾难,是对他人和民众性命更加肆无忌惮的践踏摧残。

直接杀人当然是家常便饭:从山上看到丞相出行车马很多,不高兴,宫中宦官近臣将这一情况告诉丞相,丞相马上减少了车马,他认为这是泄露他的意图,审问时无人承认遂将当时在场的人全部处死;儒生议论他以刑罚立威,这样得不到忠臣,他认为是诽谤而下令审讯拷问,将四百六十余人全部活埋于咸阳;天上掉下陨石,民众不堪他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帝死而地分”,查不到人就将居住在附近的人全部诛灭……总之杀人就是这样随意。

除了直接杀人无数,他接二连三、浩大无比的工程更将当时人口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带入无尽的劳役深渊。看那恢弘的气势:修建九大驰道,仅其中之一的直道就从九原(今内蒙包头)到首都咸阳附近(时称云阳,今陕西淳化),全长约一千五百里。修建离宫别馆,关中三百座,关外四百座。修建阿房宫,设计总容纳十万人,光一个前殿就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殿里可树立五丈高的大旗,容纳一万人。修建骊山墓,里面极尽排场豪华,金银珠宝不计其数,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

真正的大手笔、大气度!这些庞大的工程项目就是在今天也足让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而他所做的这一切,对普通民众的生存福祉没有半点改进,只不过为满足他一个人的贪欲而已。在那个机械缺乏的年代,这些工程中的任一项都不知要耗费多少普通百姓的劳动和生命。按估计,修长城征发约50万人,修建宫墓征发约150万人(依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这其中的死伤实在难以计数。

是的,在个人英雄主义那里,秦始皇取得了无人能比的巨大成绩;秦始皇本人也自认为古往今来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但是,在人性上、政治上,这个人的本性及其所作所为都绝不是人类的福音,相反是人类的巨大灾难。如此自诩“伟大”的一个政治人物和他的帝国,竟然在他身死不足三年哄然倒塌,这是真的伟大吗?一个人,可以追求个人能达到的极限高度,但是不能以损害、牺牲更多人的利益、权利甚至生命为代价。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

秦始皇十三岁登位;二十二岁独掌王权;三十九岁统一天下;五十岁时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像他那样暴虐残酷的人,史上记载遭遇四次暗杀都毫发无伤,活到最后死于疾病,在那个时代也可算善终。“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的几乎所有人物,从田光、樊於期,到荆轲、秦舞阳,再到太子丹、高渐离,都早已丧命。只有他们共同围绕的目标——秦始皇,活到了最后。

然而,一个屠杀无以数计他人生命的卑劣邪恶个体,就算活到一百岁;一个给普通民众带来无以复加深重灾难的政治人物,就算统一了全世界,他那邪恶不悛的人性,也一样永久改变不了黝黑的本色。

这些,就是隐含在“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人性真相。它无关乎成败存亡,也无关乎得失荣辱……

 

尾声

读历史有一千种读法,但不要忘记一切历史都是出自于人的本性的行为。人性虽然并不总是一目了然直接显现,它的光辉绚丽可能因失意、困顿而掩盖;它的肮脏龌龊也可能为功名、荣耀所遮蔽,然而拨开尘土,驱散迷雾,就可看清背后的真相,洞悉其中的究竟。

人生在世,需要饮食居住;需要荣誉地位,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塑造一个优质的自我更重要。每个人可以追求成功,但是成功应该是超越自我,同时也给大众带来更多的福祉;而绝不是与他人拼比较劲,甚至给大众利益带来损害和灾难。

“荆轲刺秦王”,正如其他一切事件一样,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荣誉有耻辱,有长寿有夭逝,有欢笑有泪水,但唯一不变的只有人性,它不因权势地位而增,也不因卑微低贱而损。

人性,只会开出各自本色的花,是美是丑,或媸或妍,永代昭著,无从掩饰……


(全篇终)


[写作后记/缘起]

2014年我在美国访学1年,那是难得比较闲暇的一段日子。由于一些原因其中有一小段时间对两个方面的历史产生了一点兴趣。一是中国历史上的刺客人物。显而易见,刺客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与常人很不相同。他们给人的感觉是视死如归、侠肝义胆,身上有着一诺千金、义薄云天的独特风骨。这使人很想去具体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二是历史中的不出场者。一般来说历史都是由出场的人物的活动构成的,出场的人物的活动会影响历史。但是历史上有一些不出场的人,他们的不出场、没有活动也会影响历史。(清人李清专门编过一本《历代不知姓名录》。)这些历史上不出场的人神龙见首不见尾,非常神秘。这也使人很想去对他们了解个究竟。

中国历史上早期最出名的刺客莫过于荆轲了。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他是写得最详细的压轴人物。同时“荆轲刺秦王”故事中正好有一名不出场者——就是荆轲出发前等待的那位朋友。如果那位朋友和荆轲一同前去,“刺秦”很可能就成功了,而这显然会改变秦汉之间的全部历史走向。因此当时我就以“荆轲刺秦王”为对象对这一历史因由作了比较多的了解。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主要来自于三种文献,一是《战国策·燕策三》中的记载,二是司马迁《史记》中“刺客列传”的记载,三是专门描述“刺秦”故事的汉代传记小说《燕丹子》。在秦汉时代,对一个故事有这样丰富的记载是很难得的。通过这些记载大致可以还原“刺秦”故事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不了解犹可,经过一番了解之后却发现“荆轲刺秦王”故事中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处。整个“刺秦”事件的真正主角并不是荆轲,而是燕太子丹。太子丹不愤于秦王的欺负羞辱,加之自己的国家受到秦国灭国的危险从而对秦王进行复仇。荆轲只是太子丹报复行动的一名执行人而已。而荆轲呢,非但不是什么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大侠客,相反倒是一个犹豫踟蹰、故作神秘的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那名不出场的无名者,也不见得是什么高风亮节的世外高人,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只能说是一个明哲保身的“聪明人”。太子丹只是作为一个才能平庸的普通人,为报复强大敌人的欺辱,利用自己作为一国太子的资源进行复仇。但是无论经过怎样的长期精心筹划和准备,太子丹最终不仅导致自己死于敌手,也牵涉了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的死亡。这是不能不触动人的地方。

有了这些发现之后,当时就把整个故事复述出来,加入自己的一些评述,形成了这篇《人性开出各自本色的花——“荆轲刺秦王”事件深度评说》。我觉得“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值得绝大多数人仔细看看。读史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有关,也于此可见。


 作者补记

2020312日庚子疫中于天津